文 郝楠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建国70周年。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近14亿人民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成就显著,对外贸易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放眼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发展经验也格外值得研究与学习。
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归纳为“北京共识”,旋即在欧洲、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华盛顿邮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增长模式,在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的趋势在增强。西方学者片面地认为“北京共识”是一种缺乏民主监督机制的经济增长模式,但往往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寻求更加公平的国际财富和权力分配的愿望。
《泰晤士报》《外交政策》则指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集体超越发达国家成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引导者,将是近代史上最显著的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和权力转移,中国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角色。自此以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归纳中国发展经验的热潮。
在库珀的研究中,他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途径。他认为这种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
其中,创新和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虽然,目前也有个别学者质疑和批判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无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发展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过往的发展经验表明,问题都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发展是硬道理”。
不难发现,同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一直是贯穿于中国—东盟(亚细安)关系不变的主题。双方建立对话关系28年、特别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6年来,始终与时俱进、携手前行。中方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表示,中国始终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发展同东盟的友好合作。
在经贸合作领域,中国已经连续10年蝉联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年上半年,东盟更是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相继向东盟提出了“2+7合作框架”“3+X合作框架”,设置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落实了一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的重大项目,建成并升级了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其中九成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
东南亚地区更是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重点方向。在中国商务部考核通过的20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有七家地处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超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江苏省推动建立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被誉为“样板项目”。截至2019年,双方已经先后创立了文化交流年、旅游合作年、创新合作年、媒体交流年等若干主题合作年,取得了丰硕的发展、合作成果。此外,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级展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已经走到了第16个年头。从2018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将东盟作为了重点合作区域。
青年交流也是中国—东盟交流的重要方向之一。截至目前,中国高校相继开设了30所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仅在2018年,中国就邀请了3000名东盟青年学生赴华留学。在未来五年,中国还将邀请500名东盟科学家前往中国合作研究,1200名东盟青年专业人员赴中国进行培训。按照中国官方公布的计划,中国还将在东盟国家设立10个联合实验室。
如今,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了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东盟也将对华关系评价为“最富内涵、最具活力的伙伴关系”。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指导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不断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加强对接合作。
双方的互联互通逐步深化,“陆海新通道”建设正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将在发展中不断走向深入。世界银行最近的研究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发展中的东南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至3.9%。
未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东盟的务实合作也将不断深化,双方将合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国际问题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