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暖化现象持续,以前的一些异常气候在今天反而成为了“新常态”。例如香港今年到了12月中旬,天气仍然相当暖和,气温一直徘徊在摄氏30度左右。踏入上星期天(12月17日),天气才急遽转冷,最低温度只有11度。
当天,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这个香港今年最寒冷的日子抵达北京述职,其中一个重头戏是周一向中国官方汇报香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中央政府如何评价近年“爱国者治港”、尤其是本届特区政府的表现,成为香港各界关注的焦点。
回顾2019年反修例风波过后,香港政治形势天翻地覆。北京先是制定《香港国安法》,后在2021年3月收紧香港选举制度,以配合落实“全面管治权”和爱国者治港”管治模式。
同年9月20日,香港举行“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一届选举委员会选举。选委会成员有资格投票选出行政长官,其选举一向被视为特首选举的前哨战,各路人马多年来皆全力出动抢夺议席。民主派在高峰时期一度取得逾四分一议席,成为影响特首人选的“造王者”。
不过在新选举制度下,选委会的选民数量由上一届超过24万人大减至不到8000人。选举结束后,新一届选委会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立场亲北京的成员,只有一名外界视为非建制派的成员。
同年12月19日,香港很快进入完善选举制度以来的第二场选举——立法会换届选举。选举结果同样一如外界所料,建制派在民主派缺席下大获全胜,90名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全是建制派人士。
到了2022年5月8日,香港又举行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被视为北京政策忠诚执行者的唯一候选人李家超以99.2%的超高得票率获胜,顺利当选香港特首。这是香港完善选举制度之后第三场重要的选举活动。
从选委选举、立法会选举再到行政长官选举,香港的政治生态不断的改变。在今年12月10日即刚刚过去的区议会选举,则是北京“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最后一块拼图。随着四场大型选举徐徐闭幕,意味着“爱国者治港”体系的重塑工作终于暂告一个阶段,香港最快也要在两年后才有新的选举。
香港回归以来,民主派和建制派两大阵营不断斗争,政局混乱多年来一直未有停止过。大致来说,过去三年港府在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方面可说是交足了功课,四场选举成功重塑了香港的政治格局,确保管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成为政治体制的守门人,有助香港不再出现类似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
以立法会为例,过去十多年一些民主派激进分子通过选举进入议会,在议事堂内持续拉布,很多重要的事项被拖住后腿,能做的事不多。新的选举制度让反对派全部出局,有助政府聚精会神地谋求发展。
2023年将尽,香港立法会主席梁君彦上星期在总结本届立法会第二个会期的工作时就形容,立法会在本会期一共举行了34次会议,总时数合共313小时,通过了多项有利民生、惠及社会的议案。正如他所说,在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下,近年香港议会得以务实高效地议政论政。
至于区议会,本来作为地区咨询组织,是各区居民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桥樑。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反对派不断利用区议会平台炒作政治议题,拖垮了地区治理。此次区议会选举,彻底将这些势力排除在外,也有望改变多年来地区“泛政治化”的乱象。
中国官方周一在北京中南海会见述职的李家超时,赞扬他一年来带领港府敢于担当,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巩固香港由乱到治,促进迈向由治及兴。总体而言,中央政府对本届特区政府表现及近年的“爱国者治港”管治模式充分肯定。
不过,香港新的政治体制虽然保障了北京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和维护了国家安全,但在踏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之际,仍有不少领域需要港府进一步反思和改进,未来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爱国者治港”只是香港各级管治者的“最低标准”。从过去几年的执行情况来看,目前香港政治人才严重不足,站在一线的建制派政治人物缺乏管治和论政能力,长期下去香港将难以建立良好管治。港府未来还须多重并举地培养和吸纳管治人才。
二是自从“爱国者治港”出台以来,反对派已不存在,社会也欠缺监察政府的力量。踏入新时代,如何让市民监督一众“爱国者”干实事,在服务市民等方面发挥作用,也是港府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