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港府拟大幅改组部门架构利弊

时间:2021-10-12 07:2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早点

港澳突搜

任期还剩约八个月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上周三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打造“北部都会区”,连日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相比之下,《施政报告》提到另一项重大建议——大幅改组政府部门架构,反而不是太多人关注。

大致而言,这份《施政报告》提议港府的部门架构重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

第一,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推进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第二,分拆运输及房屋局,让这两大政策范畴获得更专注的高层领导。

第三,扩大创新及科技局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发展;第四,重组民政事务局为青年及地区事务局,为青年发展提供一站式平台。这也是港府首次设立以青年为主体的政策局。

此外,《施政报告》也建议设立一个副司长的职位,以强化跨局跨部门协作,负责领导“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愿景”等大型区域发展。

九七回归中国后,港府部门改组时有发生,例如曾荫权曾成功将3司11局分拆为3司12局。梁振英未上任特首前也提出改组,倡议改组为5司14局。但由于民主派的强烈反对,有关建议方案最终不了了之。

相比曾梁两届政府,林郑政府这次建议的部门架构调整力度更大,除了把13个政策局增加至15个,更会把不少部门重组。从近来社会舆论的反应来看,港人对此大致上并不反对。原因之一是随着时代变化,部分政府部门确实有必要跟随调整。比方说,运输、房屋是香港重要的政策范畴,事务繁多,单靠一个政策局根本难以兼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民主派已全面失势,港府调整部门架构的方案很有可能在下届政府顺利落实,可是过去两年香港接连受到中美贸易战和反修例风波打击,去年至今还要面对冠病疫情冲击,经济急转直下。港府提出多项纾困措施,累积的巨额财政储备已花得七七八八。

诚然,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但由于支出庞大,未来几年香港将面对赤字的巨大压力。库房如何开源和节流,尤其是采取有效措施节流,已成为港府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香港在2000年左右,也面临同一难题。当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沙斯冲击,香港经济低迷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一向宽裕的库房连续多年出现财政赤字。港府的财政储备锐减,令不少外资开始对香港失去信心。

有见及此,商界出身、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深知,若不能对公务员团队巨额的薪酬支出进行“节流”,财赤问题终难走出困局。他决定大刀阔斧裁减政府冗员并削减公务员薪酬,包括数次实施公务员减薪,以及推出俗称“肥鸡餐”的自愿退休计划。

我当年刚好在某家香港报章做记者,专跑公务员线,记得梁锦松当时的做法在公务员团队引起很大反弹,许多公务员工会不断提出抗议,甚至举行大规模游行表示不满。2003年的“七一”大游行,公务员就占了不小比率。

港人以前基本上很少关心公务员新闻;但在2003年前后,香港有10多万公务员,加上其家庭,动辄就有三四十万人,一举一动足以影响政府施政。那几年无论是港府还是媒体,都很重视公务员动向。我撰写的公务员新闻,也不时可以在报章的显著位置刊登。

经过几年的痛苦期,梁锦松的公务员“节流”措施终于渐渐发挥了效果。公务员编制一度由2000年近20万人“高位”减至2007年约16万人。港府再也不用烦恼体制过分膨胀、公务员开支过多的问题。

可惜公务员出身的曾荫权接任特首后,为讨好公务员团队,加上香港经济逐渐好转,又开始大肆增加人手,至2017年公务员人数已回升至近18万。同样是公务员出身的现任特首林郑月娥,2017年上任后又进一步增聘人手,公务员总人数至今已快接近20万人,回到2000年高位的水平。

港府这次计划大幅改组政府部门架构,撇开不说是否和林郑为连任铺路有关,客观而言,确实是回应了社会的最新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很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即在改组部门架构的同时,部门反而不断膨胀,管理效率最终被严重削弱,冗员越来越多。

事实上,面对仍未解决的疫情,港府对扩充部门更要慎之又慎。诚然,某些部门有必要进行重组,但前提是不能因此任意增加人手,进而增添不必要的公共财政负担。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不是件好事。

赞一下
(4)
44.4%
赞一下
(5)
55.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