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本月初在香港《明报》撰文,其中提到北京对香港建制派有更高要求,绝非要打造“橡皮图章”或“忠诚废物”。
结果,一句“忠诚废物”,引发了香港建制阵营的不满。
建制派元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叶国谦随后指责田飞龙的这番言论,认为“忠诚废物”说法无礼,具有侮辱性,令人反感,并回击可能有人会觉得田飞龙是“废柴学者”(粤语,意即废物学者)。
“忠诚废物”和“废柴学者”之争一时甚嚣尘上,背后反映出香港治理的困境。
建制派对号入座“忠臣废物”?
其实,把“忠诚废物”标签贴到香港建制派身上,并非田飞龙首创,正如《明报》一篇社评所说,香港建制派多年来被视为一个既得利益大联盟,政治能力不足,在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难当大任。
这也是建制派常被民主派批评“只会举手表忠”,却毫无实际建树的原因。
不仅是民主派,由北京委任治港的香港特区政府高层,也曾对建制派的政治能量表达过不满。
香港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忆述,林郑月娥2017年当选特首后,就曾批评建制派政党多年来未能为政府培养人才。
香港回归这么多年来,不是没有建制派政党人士出任港府高官,林郑的言下之意,其实就是对他们的表现不满意。
另一方面,田飞龙的“忠诚废物”说,肯定也不是他口无遮拦,不少分析指出他是在北京授意下放风,表达对香港建制派的不满。
有新香港人(中国大陆移居香港的新移民)背景的香港紫荆党其中一名创办人黄秋智上周受访时直言,建制派没有如实向北京反映民意,需要为2019年中爆发的反修例运动承担部分责任,而建制派也在2019年区议会选举大败。
黄秋智还说,现在有建制派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充当表面反对派,但这些行为对香港管治与发展“不是很中用”。他坦言,北京不会直接“fire(开除)”建制派的不中用者,因为他们都有其他贡献,那要降低他们的影响,就只能通过改革香港选举制度,“沟淡”(粤语,意即冲淡、弱化)建制派在议会里的组成成分。
不管黄秋智所说的是否属实,香港建制派有忠诚但能力不足的问题已开始引起北京关注,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废柴学者”应挺身而出?
香港建制派可能已被反对阵营私下骂过无数次的“忠诚废物”,但这次给一名大陆学者直接公开点出来却是头一次,可以想象,这对从政30年的建制派元老叶国谦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就有了“废柴学者”的回击。
叶国谦说,有不满可严厉批评,但身为学者不应该用这种(忠诚废物)字眼,否则也可能会有人质疑他是“废柴学者”。
他也指出,很多大陆学者不明白香港立法会存在的问题,纵使建制派在议会占多数,也不代表可以任意而为,因为社会的反应会很大。
旅美历史学者黎蜗藤今天在《明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大陆学者在香港治理问题上,确实也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文章分析说,“学者”身份在香港多少带有一些光环。在大众认知中,学者有丰富的学识,有严密的分析推理论证能力,还有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通常,与官员和政客相比,学者的说辞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遗憾的是,挺身而出的大陆学者十分稀罕。文章指出,由于香港传统教育过于关注“微观”议题,熟悉“宏观”议题的香港本土“正能量”学者本来就较少,这就更需要大陆专攻香港研究的“正能量”学者“南下驰援”。
文章还暗指,“如果有学者自己不帮忙,又‘高高在上’地‘指指点点’,被一时激愤地指摘为‘废柴学者’似也无可厚非。”
“废物论”反映出北京治理香港的困境?
本月闭幕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通过改革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进一步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这也引起了“如果爱国者没有能力治港怎么办”的讨论,而这个讨论议题的设置就像是针对建制派量身定做的一样。
香港前官员张炳良认为,北京提出“爱国者治港”可以理解,考虑的是如何尽量提高管治、政治安全系数,但问题是爱国者未必有管治能力,“爱国的人可以很多,但不等于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管治,支持民主的人很多,亦不等于所有支持民主的人可以管治好一个地方一样”。
中国问题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本月初受访时也说,能不能实现“爱国者治港”,还是需要有能力的爱国者治理。这些人要懂香港,也要懂北京的政策,而现在正是缺少这样的人。
事实上,田飞龙在文章里已经表明,北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田飞龙指出,2021年将以“爱国者治港”为主轴的香港新选举法,一方面对香港建制派提供更多席位,一方面对他们的要求也升级,尤其是对“坚定的爱国者”的升级要求。这个“升级”显然是和建制派的“能力”有关。
香港资深大律师、民主思路召集人汤家骅也说,“废物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它的背后要点是不能假设爱国者治港便能确保特区会有良好管治。坚持爱国爱港者治港是对的,是必须的;但单是从建制派的圈子里寻求人才,明显是不足够的。
汤家骅还说,擅长地区工作及搞选举的建制派,限于知识结构和专长有异,本身就不熟悉一些议题。不少人除了表忠诚、喊口号、照本宣科、“当复读机”外,确实难以给出“接地气”的有力论述。
但问题是,如果跳出建制派这个圈子去寻找治港贤士,又如何能让北京放心这些人是“坚定的爱国者”呢?
“废柴论”能否为香港的治理另辟蹊径?
如黎蜗藤在前述文章中所说,大陆研究香港的学者并不少,相信有真才实学的也很多。他们帮助中央为制定对港政策出谋划策,在大陆进行宣传,也会不时到港为建制派和爱国爱港人士宣讲政策。
然而,在作者看来,亲身面向香港市民进行讲解在现阶段更为重要,它能更直接的在香港争夺话语权。
文章说,即使大陆学者中的泰山北斗、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不能亲自上场,但很多有能力的大陆年轻学者则完全可以放下身段“客场作战”,面对面地争夺话语权。
说不定,这倒是北京可以考虑的另一种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