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香港治权回归

时间:2021-02-24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京腔新韵

北京将修改香港选举制度的传言喧嚣尘上一阵子后,靴子终于落地。

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前天正式提出,要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最急迫的是完善香港的选举制度,确保香港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者手中。

这是继去年推出《香港国安法》后,北京再祭出收紧对香港管治的强势动作。外界预计,北京很可能按照订立《香港国安法》的形式,在下周开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中,对落实“爱国者治港”及推进相关制度改革作出决定并启动程序,香港政治秩序大变革山雨欲来。

北京此次重磅出击,强调“爱国者治港”和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急迫性,核心落在“治权”二字上,目标是收回被香港的各种政治力量各别掌控和被分散的治权,实现香港治权的完全回归。

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时,英国曾提出“主权换治权”的构想,主张在放弃对香港的名义主权后,延续对香港的管治权;但中国坚持主权和治权不可分割,谈判还曾因此陷入僵局。最终,双方妥协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也就是香港继续保留资本主义制度,港人组成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管治香港,并且享有高度自治权。

香港1997年回归后,中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但一直没有严格恢复对香港的治权。

北京在外交、国防等关系到国家主权的事务上取得掌控,在治权上则取态宽松,主要局限在香港特首的选举和任命上,并未延伸到香港管治的其他层面,例如立法会、区议会、司法机关。北京对香港教育、媒体,以及香港社会的影响力,更是非常有限。

区分主权和治权的做法,在香港回归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未造成太多紧张。不过,近年来香港社会发生变化,尤其是2019年反修例运动后,香港政治生态翻天覆地改变,北京深刻认识到对香港治权的掌控不足,不仅让中央失去对香港基层的影响力,也让香港社会对北京的观感越来越差。

这还演变成为新的危机——反对阵营能通过掌握香港的治权,侵蚀北京对香港主权。

《香港国安法》落地后,暴力抗争虽然烟消云散,但泛民主派与北京对香港管治权的争夺暗流涌动。香港立法会内,泛民议员持续“拉布”,用各种议事规则阻挠会议程序,让立法会陷入半瘫痪,掣肘港府施政。去年9月的立法会选举如果不是因疫情延后,立法会恐怕已经“变天”。泛民中的激进派当时都承诺,会在当选后否决所有政府的法案,包括财政预算案,以瘫痪港府。

泛民在2019年区议会选举大获全胜后,锋芒直逼特首选举委员会,大有左右下一届特首人选之势。北京很清楚,若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很可能在治权争夺中败下阵来,彻底失去对香港的掌控。

此外,一些泛民人士以反对中央政府和主张“港独”为政治资本,并在国际社会寻求支持,倚仗西方势力向中央施压,这对北京而言更是严重触碰了主权底线。

反修例运动中,一些学校公开鼓励学生参与街头抗争,加上之前香港教育界强烈排斥包括国家认同在内的爱国教育,让北京质疑香港教育存在迎合港独的政治目的。北京意识到,长期没有在教育上落实治权,港人对国家的认同已被严重削弱,对北京有效维护主权构成了威胁和挑战。  

面对反对阵营抢夺治权冲击主权底线,北京要从制度着手,把“不爱国”人士彻底排除在香港的政治架构外,而且中央将主导这个过程。尽管夏宝龙强调,“爱国者治港”绝不是要搞“清一色”,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香港政治中,留给泛民的空间只有做“忠诚的反对派”。有泛民人士也质疑,北京只想设立一套可操控、实质犹如委任的选举制度。

修改香港选举制度相信只是第一步,围绕“爱国者治港”的制度体系完善,未来会涵盖更多领域,例如香港的司法机构。这场大变革后,香港会不会进一步大陆化,两制的空间是否会缩小,香港的多元、开放和包容会不会褪色都值得观察。

北京依然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没有改变,只是“完善”,并强调邓小平当年提出“港人治港”时,就定下“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理香港”的界限和标准,以淡化变化可能引发的焦虑。

不过,北京要说服别人没有改变会越来越难,而这个“改变”是不是愈来愈好,中国大陆社会主流与港人群体,恐怕也是各有看法。

赞一下
(173)
93%
赞一下
(13)
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