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春秋笔法”非好事

时间:2021-02-02 07: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早点

港澳突搜

香港的冠病疫情久抗不下之际,港府上月底终于出重招,首次在油麻地新填地街“封区”强制检测,引来大批记者到场采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年是非多多的公营传媒机构——香港电台,因为一则琐碎的报道又再次陷入了政治风暴眼中。

事缘一名港台记者当天进入围封区采访,在入住宾馆期间发表了一篇报道。表示获港府派发的物资袋之中,“有五包即食面(快熟面)、一袋通心粉、四罐罐头及一盒粟米粒,而宾馆未有罐头刀及煮食工具提供。”报道还附上一张物资照片佐证,包括四罐只见到底部的罐头。

有关报道出来后,很快就成为网上热话。原来,港府向封锁区居民派发的罐头八成是可以用手轻易拉开的罐头。港台照片中的四罐罐头,也只有一罐午餐肉是需要用罐头刀。大批网民质疑港台记者刻意不拍摄罐头的头部,又在报道中特别强调宾馆没有罐头刀,是要让读者误以为港府安排不周全,派发的罐头全部都要用罐头刀,但又不向居民提供罐头刀。

随着网上质疑及恶搞的声浪越来越大,多个建派制团体先后到港台总部示威,要求港台道歉。但港台管理层不甘示弱,很快就发表声明反击,指报道属于“事实陈述”,强调该台一直尊重事实,“不偏不倚作中肯报道”。

至于立场一向亲民主派的香港记者协会,也开腔为港台“助拳”,批评“有人利用内容争议攻击传媒,甚至质疑报道含政治动机,行为不负责任及罔顾事实。”

港台一则简单的罐头报道,竟然触发政治骂战,除了因为港台是由政府用公帑营运的机构,大众对它有较高的要求;更大原因是在反修例风波中,建制派一早不满许多港台记者往往流露出对抗争人士的同情甚至支持。这次的罐头风波刚好再次激起建制派人士对港台的新仇旧恨。

平心而论,从文字上来看,港台的该则报道内容并没有出现扭曲,其他港媒在相关报道中也是只拍摄罐头底部。但该名港台记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处理文字次序和图片剪辑等过程中,无意(抑或有意?)在客观上令读者得出了一个政府提供食物不当的结论,给了建制派一个攻击的口实。

港台记者的上述手法,正好是犯了语用学毛病。所谓语用学,并不是研究语言的定义,而是看重语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一些擅长操作语用学的媒体,就不时巧妙地通过文字或者配图之间的联系,向读者传达主观性的信息,尽管它的报道内容并没有错误。

近些年来,部分香港媒体也把语用学发挥得淋漓尽致,经常通过版面安排、处理照片等手法,将理念包装之后传达给读者。

比如在前年的反修例运动中,反政府的港媒在处理照片时往往故意放大警察的凶恶相片,与弱小的抗争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不无同情地站在抗争人士阵营一边;至于亲中报章,则专挑抗争人士的丑态照片加以丑化。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图片比起文字更能吸引眼球,媒体用这种手法报道新闻,也更容易传达一些非客观的事实。

如果说以上的做法尚算间接,一些港媒近年更变本加厉,索性直接在大标题或者内文中用主观、偏激的词语赤裸裸把新闻“评论化”,将媒体公器原则破坏殆尽。

例如泛民媒体大字标题写上“黑警”讽刺警察,然后又以“义士”一词形容抗争者;亲中媒体则形容抗争者是“黑暴”。两边阵营的媒体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和事的看法,却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等委婉地表达一定的立场。这些手法也就是中国古代的“春秋笔法”。

说实话,春秋时期各国都想争霸称雄,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想要自由表达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史家才迫不得已使用“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成为古代特殊时代的畸形产物。但在今日香港,媒体都有足够的新闻自由空间发挥,若也採用“春秋笔法”报道新闻,实在说不过去。

如今泛民和建制派媒体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大肆把大部分新闻政治化,已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这也如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所慨叹:“近代中国的政治新闻报道大体上都是辩论性质的,抨击或鼓吹某些想法,并不着重以事实告知大众。”

近年香港新闻自由在全球的排名每况愈下.箇中原因,除了有来自政治层面的压力,香港媒体自己采用“春秋笔法”报道新闻,自毁长城,是不是也要自我反省一下呢?

赞一下
(71)
80.7%
赞一下
(17)
19.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