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社论文章称,中印争议边界日前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印方有20人死亡,中方亦有死伤。这是自1975年以来首见人员死亡的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备受各国关注;但引起最多讨论的却是,两个核大国的军队,用原始的武器,打了一场原始的战争;双方从叫骂到推挤,最后用拳脚、石块和棍棒进行决战。
今年是中国大陆与印度建交70周年,但双方边境争端超过60年,1962年更打了一场边境战争。不过,自从1975年射出最后一发子弹后,双方再无人员因边境冲突而牺牲,直到近日爆发的“石器战争”。但不论是2017年长达73天的洞朗对峙,或这次惨烈的打斗,都未闻一声枪响。双方都展现了捍卫领土的决心,但也都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克制。
事实上,中印1993年签订协定,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双方承诺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1996年更签订军事信任措施协定,除建立外交与军事的冲突解决机制外,也限制兵力与武器部署,设置十公里的军机禁飞区,两公里内并禁止开枪和爆炸作业。因而,两个核大国的边境冲突,就以“石器战争”的原始形态呈现。
对于这次冲突,中印都指控对方越界挑衅。但印度总理莫迪才誓言不会让士兵白白牺牲,两天后却澄清说,中国军队没有进入印度边境,显然有意降温。至于中方死伤人数迄未公布,大陆鹰派官媒人士则解释为北京的善意,不想让两国民众比较双方伤亡数字,从而刺激公众情绪。双方都明显不愿冲突扩大。
然而,中印在2017年的洞朗对峙之后,2018年莫迪访问中国武汉,2019年习近平拜访印度清奈,从“武汉精神”到“清奈连结”,习近平高喊“龙象共舞”,两国却仍须面对“龙象之争”。这次冲突就是起自四月、五月的越界争执,双方透过军事和外交管道沟通,6月6日两国边防部队举行军长级会晤达成撤军共识,结果15日就爆发激烈肉搏战。显示边境安全管理机制的脆弱;军事信任禁了子弹,禁不了拳脚、石头和棍棒,更难禁绝内部民族情绪的激荡。即使这次冲突不再扩大,未来两国关系也蒙上阴影。
但中印边界纷争,不仅是英国帝国主义侵略印度与西藏残留的历史遗绪,也是不容退让的领土主权问题,并涉及国家安全、区域竞争与全球战略的复杂情势。中国与印度分别崛起后,边境问题更深受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的影响。尤其美国推动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合作的印太战略,剑指中国;中美摩擦升温之际,中国更不想把印度推向美国。而印度固然有抗衡中国的焦虑,却很难不顾及经济的需要;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边界冲突、与尼泊尔的领土争端同时并起,也牵制了印度面对中国的战略选择。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民情激愤,印度更开始抵制陆货,但冲突事发十天内,两国密集进行外长、防长通话、军长会谈,以及包含外交、国防、移民等部门代表的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视频会议。双方同意遵守两国领导人共识及历次协定,加强军事信任措施。中印都希望有效管控边境冲突。
回看台湾,蔡英文总统说密切关注中印边境冲突,台湾会全力维护印太区域和平稳定。但对中国大陆而言,台湾所涉及的领土与主权问题、民族与历史任务、地缘与大国博弈,都高于中印边界争端。中印有高层峰会、和平协定、军事信任,以及政治、外交、军事谈判机制,却仍爆发冲突,但至少可压低到“石器战争”的水平。两岸政治互信、军事信任与协商机制俱失,台湾政治人物却好操作两岸民粹互撞。龙象能舞能斗,台湾拒舞欲斗,蔡英文说要维护印太和平稳定,不能忘记特朗普桌上的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