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香港为何变成“游行之都”?

时间:2020-06-16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早点  港澳突搜

美国的冠病疫情阴霾未散,全国各地近来又被种族歧视的怒火席卷。住在美国的朋友发来一段航拍视频,片中显示一大群抗议者密密麻麻挤满了旧金山著名景点金门大桥,不断高喊“拒绝种族主义警察”等口号,场面震撼。

我回复了一个点赞的符号。朋友随即“谦虚”地答道:人数还是没有你们那边多,香港的游行规模在全球应该是排名第一第二位吧?

确实,近年香港不时有大规模游行活动,主办单位也动辄声称有数万,甚至数十万以至逾百万人参加。虽说这些数字当中有不少水分,但香港只有约700万人口,参加游行的人数从比率上来说绝对是偏高。民众热衷上街游行似乎已成了香港独有的特色之一。

但说实话,香港在“天时”方面并非游行的好地方。香港传统的游行旺季是夏天。在香港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几个月香港天气既潮湿又闷热,炎热的太阳当头照,很容易不适晕倒。示威人士若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不会有意愿出来游行的。

所以,稍有经验的香港记者采访这种活动的时候,往往会随身携带两套衣服方便替换。而我一般会选择走在游行龙头,一来空气流通;二来人流较稀疏,可以自由走动。

说到底,能够刺激许多港人上街游行,最大的原因还是和民情有关。香港是一个很奇怪的城市,没有民主,无法一人一票选出特首;但同时又是全球最自由的大都市。这个不民主但自由的体制,导致港人若不满港府施政,就会选择用游行的方式发声。

根据香港警务处的数据,香港近年有愈来愈多示威和游行,每年的公众游行和集会频率不断上升。英国《卫报》2017年比较世界各地的数字后发现,香港可能是全球示威活动最多的城市,远远将排第二位的墨西哥城抛在后头。

不过,撇开上述“人和”的因素,香港成为“示威之都”,还有一个外人甚少留意的客观原因,就是“地利”!

香港朋友都知道,在香港举办大型游行只有一条路线,就是从港岛区的维多利亚公园走到政府总部。几年前政府总部从中环区搬到金钟区之后,最后的一段路稍微改了一下方向。这条路线全长大约四公里左右。

按照正常人的步行速度,再考虑到游行人数众多的因素,游行人士大约只要两小时就可以徐步走毕全程,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很辛苦。就算全程走完有点累,心里却很满足,因为有很多人和你一起参与了一场有共同目标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地铁网络以四通八达驰名世界,市民基本上只需一小时左右就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坐地铁抵达港岛区。这意味着游行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一旦对政府不满,很多人都会乐意参加游行表达诉求。

更何况,近年游行主办团体越来越人性化,在游行路线沿路设置加水补给点、急救站,令游行宛如嘉年华,参加者在水泄不通的游行过程中很容易感觉到一股热闹兼有趣的气氛。而游行路线只有轩尼诗道一条主道,如果游行人士不想游行,随时可以中途离队,施施然在游行路线旁边的地铁站搭地铁离开。

在这方面,或许可以拿香港和台湾作一比较。多年前我曾几次到台湾观选,看过不同政党在台北举行造势大会。高雄民众若想在短时间内快速到台北,只能够乘搭捷运,但最快也要两个小时才能抵达。所以除非有极为吸睛的议题,否则南部的台湾人并不轻易参加台北的游行活动。香港在这方面绝对占据天然的“地利”优势。

事实上,香港地方小,还衍生了一种所谓的“CNN效应”。据我接触的一些示威者反映,他们有时候本来无意参加游行,但从电视滚动新闻中看到很多人参加后,当下冒起一股冲动,匆匆忙忙坐车赶到现场加入,令街头到街尾都是人头,人潮汹涌。

所以从去年反修例运动开始,香港警方也学聪明了,每当和平的游行演变成冲突,就立即禁止列车在冲突现场附近的地铁站停站,让市民无法搭乘地铁前往现场声援抗争者。

总括而言,上述地理因素间接造就香港成为全球知名的“游行之都”。对示威者来说,这些外在条件如虎添翼,有助他们壮大抗争的力量,但对执政者而言,就当然不是件好事了。

赞一下
(29)
16.1%
赞一下
(151)
83.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