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稿: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因疫遇阻(2)

时间:2020-05-24 07: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接受《联合早报》访问的“跨境粤港人”也表示,冠病疫情或多或少打击了他们对大湾区的热情。傅先生表示,目前来看,疫情将长期和人类共存,估计未来一段日子陆港两地偶尔还会封关。为了健康着想,他未必会像以前那样频繁回大陆了。

陈晓锋也指出,近年陆港两地政府提倡港青到大湾区创业,但疫情暴发后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一群体的苦况。他正考虑将公司业务搬回香港,“其实港深两地的工资成本差距越来越小,深圳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若在香港开公司,反而可以更灵活一些”。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疫情并没有打乱中国中央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的节奏。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本月21日发表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仍表明,“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

早在5月14日,中国政府相隔14个月后再出台大湾区政策文件。当天,中国人民银行、中银保监、中证监及外管局四大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循着促进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五方面,提出共30条措施,目标是加大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力度,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

中央短期内或会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细节

《意见》中的总体原则提到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发挥香港金融体系的独特优势,支持巩固和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有业界分析,这次《意见》由大陆四大部门联合发表,除了是落实去年2月发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代表中央短期内或会颁布具体细节,同时再次肯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扫除市场近月有关澳门及深圳取代香港地位的忧虑。

近日,中国全国两会(人大、政协年会)在北京召开,多位出席会议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也纷纷提出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提案。

其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工联会会长吴秋北和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郑耀棠联名建议,中央政府在深圳、中山、珠海、惠州等邻近香港的城市拨地,参考横琴模式发展新市镇。

根据两人的建议,新市镇首阶段发展面积为30平方公里,供约60万人居住,让香港特区政府作出整个社区规划,包括兴建公营房屋、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并邀请发展商兴建私人房屋及商业楼宇,解决香港住屋问题,以及促进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和香港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吴秋北指出,香港长期用地紧缺,政府承诺的“三年上楼”,一直无法兑现,不少市民只能住劏房或“纳米楼”,“明日大屿”计划更不断被揽炒派阻挠,因此建议在大湾区内临近香港的城市建立新市镇。

他也认为,大湾区产业链完善,高科技产业前景广阔,如果可以解决港人居住、教育、医疗等顾虑,相信能吸引更多港人去大陆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则在两会提出另一个提案,建议加强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等教育、科技、交通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内融合发展。

疫情将留下后遗症阻扰发展

他表示,大湾区的“一小时生活圈”须进一步完善。待疫情过后,应该继续完善大湾区东部与西部城市的交通配套设施,增强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

不过,陈伟强说,即使疫情结束,也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留下不少后遗症:

一、大陆经济前景未来几年不容乐观,中央政府要顾及全国,未必能投放更多资源予大湾区;二、疫情未来可能会断断续续暴发,粤港民众担心疫情,将减少往来两地的次数,两地融合的步伐将明显放缓。

他说:“在这次抗疫期间,香港和广东政府似乎都重视两制多于一国,互相向对方设下限制。很多原本支持融入大陆生活的港人都很不满,这些人的情绪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赞一下
(8)
42.1%
赞一下
(11)
57.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