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评:抗疫百日化险为夷 值得鼓掌不能自满

时间:2020-05-02 13:2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香港明报社评文章指出,香港1月23日出现首宗冠病确诊病例,5月1日刚好是抗疫第100天。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史无前例,抗疫工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回首香港百日抗疫之路,难免跌跌撞撞,有甩漏有错失,出现险象乱象,可幸总算化险为夷,成功克服两波疫情,度过惊涛骇浪百日,不少国际传媒和权威专家亦对香港抗疫表现予以高度肯定,认为香港经验值得借鉴参考。香港整体抗疫表现,值得港人自豪,然而正如世卫所言,全球疫情仍处于早期阶段,最新研究显示疫情可能持续两年,香港必须上下一心坚持抗疫,不能自满松懈。

抗疫过程难免跌撞 适时调整齐心应对

香港抗疫百日,迄至昨天累计确诊1040宗,共有4人死亡。回首百日抗疫,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形容,香港能捱到今日,有赖全民合作。政府抗疫专家组成员、曾任世卫助理总干事的港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福田敬二更表示,香港抗疫成效在全球来说属于高水平,可以取得A级,市民注重卫生防疫,更是功不可没。

若与邻近地区比较,香港确诊病例比澳门、台湾多,但远较新加坡等地少。当然,正如专家所言,各地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其实无法直接比较,皆因各地检测规模不一,有时连确诊及死亡统计方法亦有差异。举例说,台湾累计429宗确诊,只为香港四成,可是论病毒检测比例,香港平均每百万人做了逾2万个检测,几乎是台湾的10倍;澳门累计只有45宗,按人口比例推算,平均每10万人有6.9人中招,比起香港平均每10万人有17.7人染疫低了一截,可是论城市规模和国际化程度,港澳始终有差距,外界亦不清楚澳门病毒检测比例数字。较为稳妥的结论是港澳台三地抗疫成绩都算理想,孰高孰低则无法以确诊病例等数字直接比较。

事后孔明永远容易,惟整场抗疫战,本质就是不断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其间难免跌跌撞撞,有甩漏有错失,最重要是本着科学原则,因应疫情适时调整。回顾百日抗疫,港府部分处理确嫌未够果断,出现慢半拍“挤牙膏”等情况,不过总算及时修正。1月23日出现首宗确诊病例,政府和公众最初都有点慌乱,口罩等防疫物资短缺,不少人甚至抢购厕纸粮米,然而面对这场世纪疫症,大多数市民都有做好个人卫生,留意保持社交距离。SARS留下的烙印,令香港上下一开始便意识到要高度戒备,这跟欧美掉以轻心疏于防疫,有着根本不同,亦是迄今香港抗疫成绩相对理想的关键。

欧美疫情惨烈,护老院舍成为重灾区,医院爆疫连连,拖垮整个医疗体系,多国均要颁布“禁足令”封城封国,经济几乎全面停顿。相比之下,香港医院零感染,院舍未见爆发,虽然当局也要推出限聚令及停业令等社区防疫措施,惟社会保持有限度运作,毋须去到封城停摆地步。

香港与大陆关系紧绷,港府是否迟了对大陆“封关”,至今仍然有人谈论,惟疫情数据说明,大陆爆疫引发的香港第一波疫情,论规模远远不及欧美爆疫引起的第二波疫情,3月初香港确诊病例累计不过百多宗,其后大批港人从欧美回港“避疫”,本地病例才急升。此次疫情一大启示,就是输入病例来源往往是“自己人”而非“他者”,抱着排外思想对“外人”收紧入境限制、迟迟不对“自己人”严加检疫,结果必然焦头烂额,美国就是例子,反观香港没有针对某一地方全面封关,而是要求抵港者接受14天强制检疫,对港人和外人一视同仁。

港人集体努力见成果 抗疫路漫长不能大意

港府抗疫专家顾问许树昌谈及香港抗疫表现,提到“三大不足”,基本上都是围绕第二波疫情,包括迟了应对港人留学生从欧美返港的风险,直至3月底才要求所有抵港者必须接受病毒检测。另外,兰桂坊一再爆疫,可是政府拖了半个月,直到酒吧群组个案累计至69宗、出现第4代传播,才宣布封酒吧。港府有必要汲取教训,对外围疫情潜在冲击提高警惕,日后若要再度收紧社区防疫措施,亦须更加果断,不能受制于业界利益和政治压力。与此同时,社会亦应紧记抗疫必须齐心,不能只顾小我又或将抗疫政治化。疫情初期有人反对将粉岭晖明邨作为检疫中心,肆意纵火破坏,拖防疫工作后腿,教训必须记取。

疫情爆发以来,新港两地疫情常成比较对象,直至3月中,两地疫情形势大致相近,未料其后新加坡疫情急转直下,至今已破万宗,彭博社分析指出,关键在于香港较早采取社区防疫措施,下令停课及暂停公共设施服务。香港多名学者早前在《刺血针》发表研究,谈论香港控疫措施,指出限制社交距离措施发挥了重大效用,科学期刊《自然》的文章,亦称许香港抗疫表现。首百天抗疫战,香港凭着集体努力,算是取得不俗成绩,值得港人自豪,然而抗疫之路漫长,全港上下仍要继续努力,不能掉以轻心。

赞一下
(12)
85.7%
赞一下
(2)
14.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