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从“一国两制”到“一港两国”争议

时间:2020-04-07 07: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早点

港澳突搜

上周六(4月4日)是清明节,也是香港《基本法》颁布30周年纪念日。按照中国人逢五或十就要庆祝的传统,中国政府在这一天本应举行纪念活动。但近来冠病疫情肆虐,加上当局又在同一天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当日的《基本法》纪念活动自然不了了之。

北京在香港的最高官方机构中联办,当天也只有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官网撰文,探讨《基本法》在香港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强调要进一步维护《基本法》的宪制秩序,同时增强港人的国家意识。

众所周知,香港《基本法》的实施以及其提倡的“一国两制”理念,本来是邓小平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在1990年4月4日经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在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区成立当天生效。一晃30年过去了,当年的《基本法》制订者恐怕没有人能想到《基本法》在香港落实的难度这么大。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各界对《基本法》的核心“港人治港”理解不一。譬如,根据《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里所说的“高度自治”程度到底有多大?

从北京的立场看,《基本法》写了许多港人的权利与自由,但“一国两制”的核心为“中央授权下的高度自治”,其中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即国家对香港拥有主权、香港的高度自治权力来自中央授予、高度自治不等于完全自治等。

但是,香港民主派虽然宣称接受“一国两制”,却认为香港拥有“一国”之下的完全“两制”,中央不得干涉香港的自治。

香港回归22年多以来,政治纷争持续不断,根源就在于大家对“一国两制”有不同的理解。香港民主派强调“两制”,这种理解在香港社会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北京则强调“一国”,并且对香港泛民谈及“一国两制”时没有国家意识感到愤怒。

然而,双方的争议尚能建基于“一国”的原则,分歧只在于对中央和特区权力关系的理解。反而是近年来,越来越多民主派人士不再拥护《基本法》,转向探讨香港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可能性。

这个改变的转折点发生于2008年,当年正好是香港人国民身份认同的最高点,但在其后12年急剧下滑,并且渐渐形成港独意识。

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大致可以导源于两个原因。在经济方面,近年陆港两地经济加快融合,港人和大陆游客摩擦不断,促使港人本土意识进一步萌芽,开始排斥中国人身份。

在政治方面,近年香港发生普选风波,不少港人认为中央政府的“831决定”(人大就香港政改的决定),证明“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只是一纸空话。传统泛民长期抗争的失败,掀起港人对政治身份认同的探讨,并促使一部分人反思过去的争取方式是否落后?香港人的前途是否只能受制于中国大陆?

不少港人开始寻索新的范式,质疑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管治的正当性,进而不认同《基本法》。在去年的社会运动中,越来越多港人倾向接受武力抗争,支持香港脱离中国管治,走向独立。有关香港政治的争辩也慢慢从“一国两制”走向“一港两国”。

从事香港研究工作的朋友透露,根据其不公开的民调,港人支持香港独立的比率一直在单位数徘徊。去年反修例运动后,有关数字急升至一成多。这个比率在年轻人群组中更高。按此发展下去,香港“一国两制”的前景堪虞。

在务实的港人群体中,恐怕没人会支持香港独立。但港人对港独的支持比率不断提高,无疑是一大警讯。在香港《基本法》颁布30周年之际,北京或许应多点了解香港社会的实际民情,并作出更准确的回应,以免香港再次陷入新一轮政治动乱。

赞一下
(59)
39.1%
赞一下
(92)
60.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