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续升温,截至4月3日,香港已有845宗确诊案例,其中近半属过去一周新增个案。感染数字触目惊心,而因医院床位不足导致病患无法及时入院治疗的消息更令人痛心。社会早有声音呼吁特区政府兴建港版“火神山”或“方舱”等临时医院,但当局早于1月初强调有能力在72小时内启用1400张隔离病床,故没有未雨绸缪;直到3月初,港府改口称实际只能提供1272张,而在短短一个月内,使用率已逼近七成,当局终于愿意考虑兴建“较低层次医院”。不过,香港可否成功彷效内地在极短时间之内落成“方舱”,可能要视乎特区政府能否主动提请人力充足的军队和经验丰富的承建商为其助力。
隔离病床为何供不应求?
据医院管理局数字,截至昨日中午,已经使用了1033张负压病床,占整体近七成;至于负压病房,则已使用528间,占整体近八成。理论上,目前仍有200多张负压病床可供使用,但为何会出现有确诊病人要在家中苦等两三日才能送院治疗的情况?
医管局总行政经理何婉霞解释,有66张隔离床属深切治疗部,儿科隔离床则有122张,所以实际上只得约800张病床予情况稳定的成年病人。另外,为免出现交叉感染,确诊个案和疑似个案大多以个人为单位独占一房,所以隔离病房的使用率高于隔离病床。再者,确诊病患住院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7至20天,即使病人康复出院,还须经过彻底的清洗和消毒,方能让新增病患入住,因而导致隔离病床的流传率偏低,令病人需要滞留社区。
让新确诊、病情量较高病人入住的“第一线隔离病房”供应紧张,当局才急急脚改装400张普通病床作“第二线隔离病房”,供48小时无发烧、逾十日未出现病徵者入住,但该病床并非独立隔间。目前仍有部分确诊个案等候入院,医管局前质素及安全总监区结成建议,当局应转移轻症和康复中病人至其他地方治疗,以腾出床位;公民党立法会议员郭家麒更呼吁,政府改建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以安置低风险病人;政府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大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同样倡议增设临时医院——但直到本周二(3月31日),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被记者问及“临时医院”方案时,才表示当局正研究在临床情况许可下,将康复中人士转移至其他地方,并正考虑需否设立“较低层次医院”或社区设施。
方舱是轻症患者的“挪亚方舟”?
全世界疫情严峻之际,建立临时医院成为大势所趋。英国最大临时医院NHS Nightingale由民间承包商和军事专家合作建成,用时九天,将于本周投入使用,并优先处理重症患者。美国纽约市于贾维茨中心临时搭建的医院,已于3月31日起投入使用,提供1000张床位。为分担医院压力,纽约州将再兴建四个临时医院。3月24日,西班牙马德里会展中心被改造成临时医院。意大利也设有“帐篷医院”和“轮船医院”收治新确诊者和仍需观察的康复者……然而,港府至今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考虑设立“临时医院”,面对火烧眉毛,恐怕容不得当局以“挤牙膏”的方式慢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