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港人近百万 照获派钱惹争议

时间:2020-02-28 08:4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明报社评

预算案提出向每名成年香港永久居民派1万元,政府希望可以鼓励市民疫后消费,刺激香港经济,然而移民多年港人也可分杯羮,却惹来不少议论。从减省时间和行政成本角度考虑,派钱安排当然愈简单愈好,惟亦要考虑公道问题。移民港人估计至少数十万,政府向他们派钱,涉资随时近百亿元,部分人早以外国为家,没有在港纳税,偶尔往来香港,仅为探望亲朋,将他们纳入派钱对象,难免有市民不服气。政府派钱涉款700亿元,为的是救香港振经济,花近百亿元派给不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人,很难说得通。政府担心直接将移民港人剔出派钱计划,可能惹来司法覆核,不过当局至少可以考虑架设一些行政门槛,诸如必须在港申领等,尽量令大多数人觉得公平公道。

疫后振兴香港经济

派钱聚焦本地港人

香港经济困顿,预算案推出1200亿元逆周期措施,财政司长陈茂波表示,连同抗疫基金及去年4轮纾困措施,相信对本地经济起到3个百分点的提振作用,若不采取这些措施,经济萎缩势必更快更严重。政府向每名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居民派1万元,是这次预算案的焦点,虽然有关做法迹近“全民派钱”,但是观乎社会反应,似乎仍谈不上“皆大欢喜”。

关注新移民权益的人认为,很多低下阶层新移民一样有辛勤工作贡献社会,将他们排除于派钱计划之外并不公道;有政党则认为,派钱1万元计划,应将18岁以下本港居民也包括在内,云云。平情而论,去年政府推出纾困措施,向学生发放津贴,已令绝大部分18岁以下的本港永久居民受惠;至于新移民方面,政府则提出参考2011年派钱6000元的做法,建议由关爱基金“补漏拾遗”发放津贴。若论公平公道,派钱计划应否涵盖移居海外多年的港人,也许更值得关注。

若说政府理财原则是“应使则使”,不应使的当然勿使。新加坡政府对全民派钱向有保留,惟过去十多年偶尔亦有派钱。星洲当局的原则是不承认双重国籍(22岁或以下人士除外),派钱操作也较为容易,受惠者只限新加坡公民,拥有其他国籍者一律无份。相比之下,香港情况则较为复杂。中国大陆不承认双重国籍,然而基于历史原因,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容许已经入籍外国的港人移民,继续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港府没有移居外地香港永久居民的统计资料,惟保守估计这类人至少超过60万,就算接近80万、90万亦不足为奇。政府派钱若要“预埋”他们,涉及金额可能逼近百亿元,绝非小数目。

诚然,部分拥有外国国籍的港人,实际仍以香港为家,很多时间在本港生活和工作、为社会贡献,可是亦有数以万计的移民港人,早已在外国落地生根,甚少回来香港,也没有向港府纳税,由于本港法律规定,连续36个月不在香港,才会丧失永久居民身份,意味他们每3年回港1次,就可保住“三粒星”身份证。政府这次派钱1万元,目标是鼓励市民疫后消费刺激香港经济,向长年不在香港生活的移民港人照派1万元,政策逻辑很难自圆其说;就算只谈人情常理,没有共患难却来“共富贵”,恐怕也会有很多人不服气。

港府派钱应否“一视同仁”,让移居外国多年港人与本地港人看齐,早在2011年“派钱6000元”时已有激烈讨论。这次港府提出“照派”,理由跟9年前的大致相同。财政司长陈茂波表示,希望可以赶及在暑假派钱,一刀切规定所有“三粒星”香港永久居民受惠,可以简化行政程序,减省行政成本和时间;若要加设限制剔除某些人,除了行政手续变得繁复,也意味要投入人力物力抽查覆核,行政开支增加,亦将延迟派发时间。另外,当局似乎亦担心,将某部分香港永久居民剔出派钱计划,可能被指“差别对待”,惹来司法覆核。

政府派钱不想节外生枝,司法覆核难免令事情变得复杂,可是就算最终政府败诉,也不过是事后补派给相关人士,当局担心官司影响派钱进度,是否过虑值得斟酌。前年政府派钱4000元,手续繁琐行政开支又大,必须避免重蹈覆辙,不过当局仍应认真研究,是否有较为简单的方法,确保派钱受惠对象以本地港人为主。

架设行政门槛

要求在港申领

倘若政府基于法律和行政成本等原因,认为很难一刀切将长居海外的移民港人剔出派钱计划,大可考虑在申领程序等行政安排方面,添加一些合情合理的门槛。举例说,政府应积极研究,是否可以规定申领程序一定要在香港进行,申请人要提供本地住址证明,即使网上申请,也要看IP位址,所有并非来自本地的IP位址,一律无法登入网站申请,翻墙登入当然亦不接受。当然,架设门槛目的只是制造麻烦不便,移民港人仍可在港申领,然而他们起码要考虑远涉重洋回港申领的成本。倘若他们决定回来申领,顺道与亲朋叙旧消费,至少亦可令本地市道受惠,为振兴香港经济出一分力。

赞一下
(8)
88.9%
赞一下
(1)
11.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