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香港新型肺炎确诊病例增至49宗,超过新加坡的47宗,成为继大陆和日本之后,目前确诊个案第三多的地方,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谈及本地最新疫情发展,强调情况并未失控,毋须太快悲观或泄气,只要人人齐心协力,做好卫生防疫工夫,就能防止疫症在社区蔓延。香港抗疫战进入关键时期,需要的是信心、齐心与决心,遗憾的是现实与此相去甚远,失败主义氛围笼罩社会,人心虚怯,民不信官,政府亦缺乏领导力,无法凝聚人心,助长“邻避效应”。当局必须采取有力行动稳定人心,包括合理管控防疫物资,确保强制检疫执行力度,各方亦应配合防疫工作,不能以邻为壑。
走出失败主义氛围
港须信心齐心决心
新型肺炎全球确诊病例迄今超过4.2万宗,当中99%在大陆。放眼全球其他地方,日本因为“钻石公主”号邮轮爆疫,录得逾160宗病例,成为中国大陆以外最多确诊个案的地区,至于第二多的原本是新加坡,然而随着香港接连出现多宗感染个案,包括打边炉、打麻将集体染疫事件,昨天确诊病例总数已超过新加坡。近日青衣长康邨康美楼同一坐向不同楼层有人确诊,更勾起港人对2003年淘大花园爆疫的可怕回忆,然而康美楼的情况,跟当年淘大截然不同。首先,大厦的U形隔气管全无问题,同座不同楼出现确诊个案,可能是有人不正当改装单位的厕所排气管,造成漏气感染。卫生署表示,同座暂时未见其他疑似感染个案,公众应该保持冷静,避免恐慌。
香港确诊个案持续上升,当然不是好消息,惟平情而论,目前香港的病例数目,仅为全球确诊宗数的0.1%。外国专家和国际研究早已指出,就算再严密的封关锁港措施,也无法完全防止病毒传入,始终要人人提高警惕,注重日常卫生,避免参与一些容易播毒的聚会。袁国勇亦指出,本地传染链尚未完全切断前,个案一定会上升,然而只要人人做好卫生防护工夫,病例便会愈来愈少。
打好抗疫战,离不开信心、齐心和决心,可惜的是,当前香港却为失败主义氛围所笼罩,不少人对抗疫战颇为悲观。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政府缺乏领导力,以及民不信官、不满政府等政治问题,可是正如袁国勇所言,当年SARS病毒肆虐香港,酒店、医院和淘大花园都出现大规模爆发,相比之下,目前香港并未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谈不上“疫情已经失控”,现在肯定不是悲观泄气的时候。港府须有更多作为,尽力稳定人心,社会亦要上下一心,避免自乱阵脚。
香港一再出现市民抢购口罩以至厕纸等日用品,有外国评论将香港的乱象,与委内瑞拉等国家濒临崩溃局面相提并论。有关说法也许太过夸张,惟无可否认香港社会恐惧疫症,出现歇斯底里情况,港府必须安抚民情,然而市民却感受不到当局有何果断行动。监于全球口罩供应紧张,台湾、新加坡、泰国等邻近地区都先后推出措施,处理口罩问题,包括规管价格和供应,盼让民众安心;反观香港,政府除了一再强调加紧全球采购,并未见有多少实际行动,跟进口罩等防疫物资囤积抬价情况。
合理规管防疫物资
抗疫不能以邻为壑
政府再三表示,立法规管口罩等防疫物资售价,限制商人盈利,有可能令商人放弃入货,又或将货品运往更赚钱的地方出售,到头来可能影响香港口罩供应;亦有业界人士指出,全球口罩短缺,来货价升了数倍,零售价自然上涨。诚然,当局若要引用《储备商品条例》或《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处理口罩限价限购问题,必须先处理一些具体执行操作问题,可是目前市面一盒口罩的价格,竟可炒高至近千元,足足是疫前价格的十多二十倍,早已超越所谓“合理利润”,当中显然存在囤积抬价情况。政府不闻不问,拒绝介入严惩小撮无良商人,只会加深民怨,对基层市民亦不公道。
上周政府规定所有从大陆来港人士,不分国籍一律要接受14天强制检疫。新措施落实后,当局表示两地人流已锐减,抵港人士大多都有听话接受强制检疫安排,然而始终有人不守规矩,当局应当加强抽查监测,现行3次违规才安排入住检疫中心的做法,仍嫌宽松,至于拒绝合作遭通缉者,一经发现更应尽快严惩,以收阻吓作用。公众希望政府做好检疫把关工夫,与此同时,各方亦要谅解,社会需要有更多检疫隔离设施,处理有可能受到感染的人。
政府寻觅地方设立检疫中心和发烧病人诊所,在各区均遇到阻力,有政党和地方人士表示,他们反对在区内设立检疫隔离设施,主因是政府出尔反尔、事前未有咨询,云云。政府当然有责任做好沟通工作,然而防疫抗疫是集体之事,不应以邻为壑。本地专家许树昌指出,新病毒经飞沫传播,无装备下与患者近距离紧密接触者才属高危,市民不会因为附近有隔离设施而提高染病风险。疫症威胁当前,现在正是港人发挥团结精神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