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封关”应建基科学理性 激进抗争非防疫出路

时间:2020-02-02 10:1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来源:香港01

农历新年假期完结,周三(29日)大部分香港人都要复工复市,但由于新冠病毒急速来袭,部分人要求“全面封关”以杜绝内地人来港。这种主张背后的非理性情绪让人忧虑,亦应该引起社会警愓。一些激进鼓吹者甚至以放置炸弹、破坏公共交通、发动医护人员罢工等违法暴力或不理性的方式争取“诉求”,结果是社会陷入更大恐慌,大家必须对这些行径予以严厉讉责,避免香港继续陷入情绪化的意识形态抗争中。

疫情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加上患者未必有发热、咳嗽等明显病征,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潜伏期,政府当然应该谨慎检视各种加强入境检疫的举措,并以“宁紧勿松”的精神落实。只是,防疫必须建基于科学与理性,“全面封关”呼声纵然听似合理,却把防疫手段简化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选项,忽略各个群体的合理权益与需要,更是违反科学规律,并非客观地研判防疫的真正需要、某些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更大的警号是,当中甚至充斥政治情绪,一些政治利益团体企图迫使政府与市民服膺于一种“政治正确”,借此巩固前段时间抢占的政治地位。

“全面封关”合理可行吗?

香港社会对沙士(SARS)之痛记忆犹新,如今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引起公众恐慌,提出“封关”要求可以理解,毕竟迄今香港的确诊个案绝大多数都是外部输入。事实上,政府近日一些应对疫症的措施,包括自1月27日起禁止湖北居民和十四日内到过湖北的人(除香港居民外)入境香港、30日起封闭香港高铁站,向国家申请停止赴港旅行团及停止发放“自由行”签注,等等,也已经是局部“封关”的性质。

港府今次应对疫情的表现并不理想,加上前段时间社会对政府处理反修例运动的举措普遍质疑,因此这些防疫举措无法即时赢回信任。例如坊间早有声音要求政府对高铁乘客进行检疫监测,但政府迟迟未有行动,如今决定封闭高铁站,难免予人后知后觉之感。不过,政府能够亡羊补牢,也是控制疫情亟需要的。上述措施是否足够,当然有争议,我们固然不能抱持侥幸心态“静观其效”,但也不能先入为主地咬定它们没有作用。

香港至今确诊病例为12宗,必须谨慎应对,防范社区感染风险更是当前要务,但“全面封关”是否就一了百了,又是否对症下药?一些医护因担心工作环境“爆煲”而支持“全面封关”,甚至蕴酿发动罢工迫使政府就范,他们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其诉求并非理性专业。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时下正处冬季流感季节,历年都是医护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刻,政府与医管局责无旁贷,必须全力支援他们渡过难关,并合理地因应肺炎疫情威胁调派资源,保障医护。但也正因为医护肩负重责,罢工损及医护专业性与社会大众福祉,只会两败俱伤,绝不可取,甚至是违背医护的专业操守。

关于封关的讨论需要合理,就好像前段时期的反修例运动,或许一些示威者违反了法律,但由于社会信任急速下坠,政府在执法时亦应考虑个别情况,不应对一些无意及轻微的罪行过于强势,“有法大哂”,以便更好在骚乱之后修复社会关系。防疫当然重要,但不能一句“防疫”就什么道理都不顾。

目前“全面封关”鼓吹者要求封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各个口岸,目的只是禁止大陆人来港,这就不是纯粹对疫情,而是在借题发挥,渲染陆港矛盾。单从科学角度来看,全球多个地区已出现病例,台湾亦已经出现9宗确诊病例,如果大陆要禁,那其他有确诊病例的国家或地区是否也该被禁?由大陆或台湾返港的香港市民是否同时要禁?真要做到“全面”,不是应该使香港孤岛化,不容许任何出入境,包括来自于其他地方的旅客吗?事实上,香港口岸的使用者绝大多数为本地居民,周五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周四(1月30日)大陆居民只占全体入境人数的9.1%。比起十四日前下降了90%。当港人离港时到过有疫情的地区,并不会因为他们是港人就会较小甚至没有感染风险,如果要封关,是否也该拒绝让他们回港?这又关乎香港居民拥有出入境自由的权利。这些问题都不是可以简单处理的。

从单纯的卫生角度而言,将香港孤岛化的“全面封关”自然是隔绝疫情的“最好”方法,就好像一个被毒蛇咬了手臂的人,最干脆的救援方法是即时切断其手臂,避免毒素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然而,在现代医疗环境里,这种粗暴手法并非“最好”;同样地,“全面封关”的所谓“最好”亦只是片面的,只是就防疫的安全系数高低而言。现实中社会的运作是多面的,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也自然应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衡量封关带来的社会整体成本与香港面对的疫症风险是否相称。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便指出,过去二十余年香港经历过禽流感、沙士、猪流感等事件,从未曾因本地或外地疫症而全面封关。本港传染病权威专家袁国勇更直言,即使要封关,如今也已过了最好时机。

香港政府既要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也要顾及实际可操作性与必要性等关乎社会整体利益的元素。封关当然是防疫的一种手段,但具体实施时关键问题不在于“一刀切”与否,更不是借着对疫情的恐慌而鼓吹不科学的排斥政策。大家应该讨论的是如何紧密掌握形势发展,因应每一天的变化,研判“封多少”及“如何封”。其实,真到万不得己的时候,香港恐怕不仅要“全面封关”,还要实施宵禁等极端措施,禁止香港市民之间的日常社会交往,但无视实际可行性而蛮横要求“全面封关”,无视香港与大陆唇齿相依的经济民生与资源联系,无视这种激烈措施的后遗症,就不仅并不符合香港的整体需要,甚至会破坏香港市民的根本利益。

疫情不应作政治消费

撇除政策层面的落实难度与合理性、相对应性不谈,“全面封关”论调中流露的强烈歧视与排斥心态,也突显其不理性的一面。这种心态既包含对特区政府的不满,也凝聚了反修例运动中积聚的“抗中”情绪。近来社会上一些人企图将防疫与“封关”对等,激化港人对大陆人的偏见,错误营造出“全面封关”是防疫,也是“救香港”的“唯一”出路,甚至有意见领袖借机为“黄色经济圈”加持,这种煽情言论除了继续消耗香港人的安全感与专业性,背离我们一向标榜的开放宽容精神,让全世界以为香港人只懂得埋怨,还能带来什么?或许对于个别政治投机者而言,大陆出现疫症是他们捞取政治资本的契机,可以大加利用,但大众必须对此严加提防,以科学取代情绪,以理性取代恐慌。

在社会需要克服困难之时,一些人却情绪化地借着“抗中”及对疫情的忧虑恐慌作政治炒作,试图固化“中港隔阂”的思维,是极不负责任的政治消费行为。若为求达到目的而使用激进手段,要胁政府接受非此即彼的防疫主张,更是对社会百害无益的行为,不可姑息。

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网络上有人号召医护全体罢工,向政府施压以求“全面封关”。更甚者,27日(周一)明爱医院急症室一男厕内引爆炸弹、翌日有人深圳湾口岸亦有炸弹引爆,社交媒体有人承认,这两个极端行动的目的都是要胁医护罢工,继而逼迫政府“全面封关”。到了周三,即年假过后首个工作天,更有激进人士以堵路、于铁路放障碍物等方式,试图再逼市民“罢工”。这些行为与反修例运动里出现的暴力抗争手法如出一辙,就是要以武力强迫他人接受违法的诉求,并认为一旦对方不接受,他们就有权通过一切手段、甚至危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来达到目的。香港人一定认识到,这些暴力行为出于同一批人,目的也是一样,企图制造最大的恐慌,让香港的管治失效。这种企图绝对无法成功,更不符合香港人的利益,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强势制止,让整个社会理性、专心应对身处的困难。

面对问题,社会需要理性讨论,寻找较好的方法。若误认为只要用勇武激进行动,便可“成功争取”,不但令当下的防疫工作失焦,亦令不少人形成“武勇是条出路”的错误认知。要知道,所谓的“武勇”已断送不少年轻人的将来,白白消耗了社会大量能量,在不同政见的市民间累积了许多仇恨。更何况,疫症威胁就在眼前,正要社会上下团结抗疫,香港已再经不起进一步的社会撕裂。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1)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