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屋问题十年延宕未解

时间:2020-01-02 09: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01观点

2009年与2010年之交,西半山豪宅以天价成交,太古城、美孚新邨等主要屋苑楼价在一年内升三成多。那时或许以为楼市升幅过度,但原来此后十年楼价更“癫”,累计已轻易翻逾一倍。十年过去,“住”仍然为港人最大忧困。公营房屋供应依然滞后,劏房及纳米楼“遍地开花”,安居立命实在谈何容易。过去三届政府对土地及房屋困境束手无策,问题始终在于未有决心撼动固有的既得利益结构,宁愿牺牲低下阶层的福祉。政府是时候“睡醒”正视症结所在,别让房屋问题再延宕十年。

房屋问题这十年如何急剧恶化,社会历历在目。今年7月至9月,40米平方尺或以下住宅的平均楼价指数为每尺15,309元,为2010年的2.6倍,相较之下原来十年前的楼价已相当“温和”。楼价脱缰,发展商更肆意将价就货,十年间“研发”出楼盘面积屡创新低的纳米楼,以“照顾”市民需要,无疑是另一倒退。同时,市民买不起楼自然刺激租务市场,租金指数同样于十年间以倍数上升,未能负担一般私楼租金者更须“下流”至租住劏房。十年前马头围“冧楼”事件,教不市少民初次认知劏房的存在,如今劏房辗转竟已变成居住常态,目前容纳了近20万人。种种现象均指向市民对可负担房屋的殷切需求,十年来公营房屋却供应疲弱,公屋申请宗数由2010年14.5万宗飙升至今年25.7万宗,轮候时间由2年倍增至5.4年。

曾荫权:始作佣者

市民如今的居住惨况,市场运作只是表象原因,探其根本,过去三届政府才是“功不可没”。十年前在任的曾荫权可谓土地及房屋问题的始作俑者,任内虽然带本港楼市走出沙士阴霾,打造自由经济欣欣向荣的虚象,代价却是大幅减少兴建公营房屋,其中一例正是煞停居屋兴建,一手摧毁房屋阶梯,直至2011年才决定复建。更甚者,曾荫权疏于造地,任内并不积极发展土地积谷防饥,虽说目前房屋问题并不可全归咎于无地可用,但曾荫权的“无为”始终为房屋困境埋下祸根。

曾荫权任内并非没有尝试干预楼市,他其实为楼市辣招之父,于2010首推针对短期买卖的“额外印花税”(SSD),其后两届特首亦有彷效以不同辣招管制楼市需求。但若单以为楼市降温衡量,辣招的成效有限,始终公、私营房屋供应乏力,单靠辣招稍稍调控炒卖需求难称有效,更何况税项容易被市场适应,如不辅以其他有力的管制措施,楼价自然高企不下。有不少论者甚至批评辣招扭曲楼市,反倒影响二手楼供应,为楼价火上加油。投机行为本应受到规管、限制,设辣招的本质不应纯粹视作为楼市降温,曾荫权的问题并非引入辣招,而是只引入辣招,而没有对土地、房屋政策作全盘考量及改革

梁振英:小修小补

继任者梁振英大举增加房屋供应量,特别是大增私楼供应地,2016至17年度甚至超额供应近2万伙私楼,似是与曾荫权年代的被动截然不同。但此等努力只见于私楼供应上,公营房屋的兴建依然乏力,未阻公屋轮候数字、时间节节上升。曾被他称为“粒粒皆辛苦”的土地资源,全都倾斜于私人地产市场当中,实际上难惠及低下阶层。

梁振英任内强调“土地问题”,虽重新重视开拓土地供应,惟未敢撼动土地乱局背后的既得利益结构。最为人熟知的例子莫过于横洲公屋争议,政府原拟收回元朗横洲部分棕地兴建过1.7万伙的公屋,惟在乡事势力反对下突然修改计划,暂缓收回有关棕地,并改划范围波及附近的非原居民村落,最终计划第一期的可建成单位仅减至4千伙,其余第二期的1万3伙现更须延期至2033年才能落成。政府并非无地可用,却是不敢向闲置、低效使用的土地“开刀”,不愿开罪背后的既得利益团体。

梁振英口讲要增加土地供应,却不敢撼动社会上的既得利益结构,所能做到的只是小修小补。梁振英任内积极检视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GIC)的用途,希望可藉此找出可利用作住宅发展的土地。此举本意虽好,惟最后不少找出的仅为零碎、细小的地块,政府甚至有意向使用率不低的土地下手,本地足球球会杰志当年刚落成的训练中心就差点惨遭“毒手”。梁振英不愿正视棕地般更重要、实在的土地问题,未敢适度干预市场、甚至挑战既得利益结构,却只盲目“抢地”,可见他始终未能打破自由经济的囹圄。

林郑月娥:未见魄力

林郑月娥主打民生议题上台,曾教社会有所期许,如社会倡议多时的过渡性房屋,前任梁振英均对之嗤之以鼻,但林郑甫上台就准许有关项目,作风的确教人耳目一新。但过渡性房屋本质上终归是聊胜于无的过渡措施,政府要助市民安居,始终须大力兴建永久性的公营房屋,但林郑班子在就连行过渡性房屋也进展缓慢,迄2019年11月仅有600个相关单位,尽管政府计划未来三年提供1万个单位,但其效率根本难以教人信服。

另一方面,林郑上台后矢志重建置业阶梯,分别另设首置上车盘计划与恒常化绿置居项目。楼价水平脱离市民负担能力,政府提供更多类型的资助置业选择纵然合理,但首置上车盘计划至今规模甚少,难以照顾夹心阶层需要。政府强推绿置居项目,更是将长远房屋策略中原订用作出租公屋的单位改作出售用途,惟政府却无意增加整体公屋的供应数量。虽说绿置居可释放绿表家庭的公屋单位,原则上为“一换一”,不会影响可供轮候家庭申请的公屋数量,但房委会收回单位、装修及重新编配等过程需时,势必影响基层户上楼的效率。更甚者,政府改作出售的绿置居单位为面积有限的插针楼,打击购买意欲,去年更疑似有“滞销”的现象,可想而知要释出现有公屋单位难度不低。

林郑不是一无是处。其修改了居屋定价方法,改以市民负担能力计算,与市价“脱勾”,虽说居屋价格依然有可调空间,总算是德政。去年她推动“土地大辩论”,亦可望拓展土地供应。然而,一如以往,其政府执行能力成疑,例如土地大辩论报告出炉前,已率先宣布“明日大屿”计划,希望于大屿山东部填海造地近1,700公顷,被广泛批评借咨询“过桥”,遭公众广泛质疑。再者,能更快解决土地供应的的选项如收回棕地、新界农地等,她未见积极考虑,予人避难取易之观感。

十年过去,房屋问题俨如香港的长期病患,慢性危害市民生活质素。能否治癒,全在于政府愿否正视个中症结。经过反修例一役,林郑矢志要解决社会上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研究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购发展商闲置农地发展公营房屋,似乎在房策改革上带来一点曙光。然而,林郑依然坚持先推动公私营性质的“土地共享计划”,有需要时才动用“尚方宝剑”收回农地,明显仍未敢挑战所谓“地产霸权”。地产商近月陆续“捐地”或象征价租地,虽可谓展示社会责任,但也取令人猜疑是否想换取政府宽松对待。政府能否把握机会解决土地和房屋的深层次矛盾,仍是未知之数。如果政府仍然未能拿出魄力,扬弃自由放任经济的迷思,香港人的安居梦,还要白白消磨几多个十年?

赞一下
(7)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