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智库天大研究院副院长伍俊飞:明年立法会选举可能出现骨牌效应,很多建制派支持者对港府和建制派阵营过去半年的不作为大感失望,可能不会出来投票,结果便可能造成泛民大胜。(戴庆成摄)
戴庆成
香港新一届区议会选举在11月24日落幕,非建制派阵营取得空前大胜,但这不意味着香港持续半年的乱局就此告一段落。展望明年立法会选举、后年特首选举委员会选举,以及2022年的特首选举,北京和香港泛民主派阵营之间未来三年仍会继续激烈的斗争。
泛民明年力争立法会议席过半
“占领中环运动”发起人之一的戴耀廷日前接受港媒专访时,以上述区选结果推算,明年泛民可以争取立法会全体议席过半,当中包括在目前的19席地区直选议席基础上,再多拿三至五席。
香港智库天大研究院副院长伍俊飞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对建制派在明年立法会选举的选情表示悲观。他举例说,立法会70席中,有六席与区议会选举结果相关,其中一席为立法会区议会(第一)的功能界别,是由逾400名区议员互选产生。过去建制派主导区议会,该议席成为建制派囊中物,但今年区选结果变天,明年此席势必归于泛民。
可能出现骨牌效应
实际上,除了泛民几乎铁定拿下的区议会(第一)议席,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建测规园界)、工程界等以个人票为优先的功能组别,也是泛民明年有望攻陷的界别。
近月来,泛民阵营已开始准备相关的选举工程。以饮食界为例,该界别的选民不少是由大型连锁店把持,部分大集团拥有多家子公司,出现一个品牌手握数十票的局面,导致立法会饮食界议席自2000年以来一直由建制派占据。
然而,反修例抗争运动今年6月爆发后,情况开始逆转,多家本来只专心业务的“黄店”(支持反修例抗争的店铺)开始关注政治。这些食肆的数目不容忽视,倘若全数持牌人都登记为饮食界选民,泛民绝对有机会与建制派一争长短。
伍俊飞预测,明年立法会选举有可能会出现骨牌效应,因为很多建制派支持者对港府和建制派阵营过去半年的不作为大感失望,可能不会出来投票,结果便可能造成泛民再次大胜。“届时泛民议席就会从目前的30席,增至36席或以上,即夺取立法会过半数席位,港府日后的施政会更加困难。”
建制派阵营士气低落
与泛民饱满的战斗情绪相比,建制派阵营近来普遍士气低落。尤其是民建联,本届区选由坐拥近120议席变成仅余21席的议会“少数派”,失去了大量政府资源。如今距离明年立法会选举只剩约九个月,民建联如何在损失大量地区桩脚的情况下变阵应对,已成为一大焦点。
成功连任的民建联观塘佐敦谷区议员颜汶羽透露,该党会继续支援大量落选区议员,其中一个方法是扩大编制,包括透过目前的18个支部延伸,开拓分处吸纳落选党友,短期内便会在各区物色地点设新办公室。另外,该党立法会议员也会帮忙吸纳一批前区议员当助理。
建制派工会工联会同样在本届区选大败,议席由29席跌至5席。未能在区选连任的立法会议员何启明透露,党内近期将有重大调整,包括会更勤于设立街站(路边临时摊档)进行宣传。
有建制派人士也审慎地指出,立法会选举和区选不同,前者采取比例代表制,按得票率分配议席。以本届区选得票率计算,民主派与建制派“六四之比”的所谓黄金比率并没有打破。假如这个得票率维持不变,建制派或会在明年立法会选举多输几个席位,但应该仍能守住半数议席,对议会运作不会有太大影响。
后年选委会选举面临更大挑战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建制派这次在区选大败,意味着后年的第二场战役——负责选出下届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委员会选举,将面临更大挑战。
在目前1200个特首选委会选委中,117名来自区议员以全票制互选产生。过去建制派在区议会占据大多数,这个界别的议席皆由建制垄断。随着建制派在新一届区议会变成少数后,这117席也将不保。
资料显示,民主派在上届特首选委会拥有325席,若新一届选委会尽揽上述117席,即坐拥约440席,占1200人组成的选委会近四成选委。
负责泛民统筹及协调特首选委会事宜的消息人士向《联合早报》透露,泛民过往并没有全力争取全部选委席次,明年一定会全力以赴,届时掌握的选委票很可能大涨至近500张。
一旦出现上述结果,就会直接影响到第三场战役——2022年特首选举。届时,商界的选委票将更吃重,对北京挑选心仪人选的影响力上升。原因是,在目前1200名选委中,商界占逾300票,当中约百票不是北京可完全掌控的。
特首选战 工商界将成关键少数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相信,2022年的特首选战,拥有100至200余席的香港本土工商界将成为关键少数,可以左右大局,甚至成为造王者,因为该界别加上泛民就有600票,这是中央极不愿意见到的局面。
蔡子强说,虽然回归初期香港本土工商界与北京异常合拍,但近年已经出现转变,在两次特首选举中,双方对属意的特首人选都有分歧。最近数月,中央更因为对抗争束手无策而迁怒地产商,更让大陆官媒大肆批斗,导致香港舆论揶揄为“斗地主”。这都让彼此的矛盾加剧。
伍俊飞认为,当前香港问题的一个源头是政府过分倾斜商界,未来北京有必要抑商扶基层,这一定会动摇到商界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北京也必须在特首选举中讨好商界,两者之间如何平衡,将考验当局的智慧。
北京对港更硬还是更软?
面对当前香港正遭遇九七回归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北京会如何调整对港政治?是变得更硬还是更软?
伍俊飞认为,香港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北京有必要启动大手术,刚柔并施。刚性措施方面,包括强调全国人大释法角色、加强对港问责官员任免权,以及允许大陆城市与香港竞争等等。
柔性措施方面,伍俊飞认为北京可能会继续落实港人优惠政策,而在港的中资企业也可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他说:“近年中资机构在香港聘请了大量港人,譬如中信集团就有4万名香港员工,只要做好员工的福利待遇工作,已经能够帮助中央消弭中港两地矛盾。”
经常在港媒撰写时评的香港地产代理知名商人施永青则认为,若北京不打算在这一刻采取强制手段来解决香港问题,那就要进行战略退却,并以实际的让步去缓和“一国”与“两制”之间的矛盾,包括他提议的在2047年后加多50年“一国两制”不变的承诺。
他说:“只有这样,才能重燃香港人对未来的希望,把精力用在对新香港的规划上,而不是把精力纠缠在已过去的事件对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