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香港01评论编辑室
周二(19日)下午警方在记者会上公布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内搜获3,900枚汽油弹,更形象化地形容“每十秒丢一个,要丢十一个钟”。除了汽油弹之外,校园内更搜出大量弓箭、自制弹射器等武器。如此庞大数量的武器,已俨如“军火库”,对公共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众所周知,中大校训是“博文约礼”,我们在同情追求社会公义的年轻人的时候,也必须认清,参与抗争的激进份子使用之暴力手段,与他们曾经占据的这所学校寄语莘辛学子的使命——德智并重背道而驰。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心存侥幸地以为干犯严重罪行仍可逍遥法外。学会这点也是年轻人成长的一部分。
3,900枚汽油弹这个数目足以震撼一个文明社会,绝对并非说一句“他们只是年轻人”能够抺掉。这些武器可用于攻击警察,也可以用来对付持不同意见的人、破坏或纵火,更严重的是会滋长“勇武”心态,甚至自我膨胀出一些极端的想像,在“占领”中大期间,有人鼓吹可以“建国独立”。这些行为丝毫没有值我美化的地方,都是极为危险而且必然会引起严重后果的,事后回看,只能庆幸没有人进一步走向不归路。
太多人廉价地抛出一句“他们还年轻”,对暴力示威者的不良心理与行为视而不见、选择性忽视,任由他们错下去。“01观点”早已不断提醒,不断地纵容暴力示威者,最终只会令他们犯法的路愈走愈远、结果害了他们。无论多么爱护孩子,都应该“是其是、非其非”;就像看到孺子爬井,我们任由他掉下井中是否就是“爱护”?
中大一事本已是一个警告,理大冲突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毋庸讳言,暴力示威发展至今,部份人已铸成大错,无法不为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年轻绝对不是逃避责任的一个藉口,正如警方公共关系科总警司郭嘉铨在周二在记者会所言,“一个汽油弹由15岁、25岁定35岁嘅人掉出嚟,杀伤力都系无分别”。学会面对犯错、承担责任本来就是成长的一个过程;永远心存侥幸只会逃避、推卸责任,最终很可能只会成为“巨婴”。
正正因为年轻人是这场社会冲突的主体,当中不少是抱着改变社会、为自己创告“光明未来”的赤子之心投入运动,才赢得社会多数人的同情,但也正如中大三所创校书院联合、新亚与崇基,乃至八十年代创立的逸夫书院各自的院训“明德新民”、“诚明”、“止于至善”、“修德讲学”,无一不对学生提出品德要求,所以我们才希望社会、师长、家长能同时教导他们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当然,法理情之间如何平衡,也是每个社会恒常面对的难题,更生也是现代文明社会惩处制度中更重视的价值与目标,如果干犯了严重罪行,难以逃避应有的刑责,只能在过程中改过自新,争取早日重投社会。
法与情之间、同情与教训之间本身就不易拿捏。但我们无论是何种立场,都不应被政治或仇恨冲昏头脑,应当发挥“和理非”精神处理问题。“和平、理性、非暴力”是放在任何政治光谱都通用的“普世”原则。近日赴理大协助留守年轻人和平离开的社会精英,就很好的发挥了这种不问政治立场的“和理非”精神,并证明了其对解决当下香港困局的重要力量。
周一(18日),三路“和理非”人马各自为缓解理大局势奔走。得悉有学生被困理大内的众多中学校长在立法会议员叶建源的组织下开始与警方商讨如何能营救这些学生。这众多中学校长本就可能来自不同的政治立场,但他们当下只想令学生安全,避免最恶劣的流血收场。另一边,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亦与警方商讨与如更和平解决问题。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港大法律学者张达明等人也在接到求助后,动身前往营救。他们与更多在后方支援的人并肩同行,发挥真正“和理非”的精神,逐步化解一场令市民挂心担忧的危机。
根据现场消息,当时理大内有不少学生不知所措、极感绝望,甚至相拥而泣,在被游说离开之时,有人阻止、有人不舍。这些场景令人伤感,庆幸行动没有白费,数百计留守者接受安排,离开理大。这些人清这楚被告知他们会被即场拘捕或将来可能面对拘捕的风险,他们愿意离开,一方面说明他们对个人安危感到担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不再心存侥幸地选择逃避。而社会各界不同立场的“和理非”也应从这件事情中了解,用理性力量发挥社会责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