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新世界发展”宣布拨出300万平方呎农地,供政府(指港府)或社企兴建社会房屋。反修例风暴不息,有意见认为要正视社会深层次矛盾,政府加紧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消息甚嚣尘上,内地(大陆)官媒更罕有抨击本港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囤地“赚到尽”,这次新世界捐地,难免成为政治话题,然而香港风雨飘摇,需要各界同舟共济,有发展商捐地建屋承担更大社会责任,始终是好事,最重要是具体执行不会荒腔走板。香港土地房屋问题,与贫富悬殊等死结紧扣相连,需以崭新思维寻求突破,政府应多听不同意见,摸索既可行又可持续的新政策。
新世界捐地300万呎 市民听其言观其行
本港四大发展商拥有逾亿平方呎(超过1000公顷)农地储备,当中以恒地最多(约占45%),其次是新地(约30%),新世界和长实分别占16%和9 %。政府觅地建屋举步维艰,最近市场盛传政府有意引用《收回土地条例》(下称《条例》),加快向发展商收回农地兴建公屋。新世界再三表示,这次捐地与引用《条例》倡议无关,强调捐地计划筹备超过一年,早于去年初已与社企“要有光”签订合作备忘录,兴建供低收入家庭居住的社会房屋;不过以当前社会氛围,捐地决定无可避免惹来很多政治联想。
反修例风暴持续至今三个多月,示威者坚持“五大诉求缺一不可”,不过也有意见认为危机背后折射了社会深层次矛盾,若非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机会、置业安居难若登天,社会也不会出现“揽炒”氛围。新华社时评也罕有详谈香港民生问题,批评一些“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政府增加土地供应,从而抬高自己囤积土地的价码,牟取最大利益。不少人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置业安居有助社会稳定,也有人认为改善住屋问题,与回应年轻人政治诉求是两码子的事,然而要求发展产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声音,明显愈来愈响亮。
近年恒地创办人李兆基曾捐地给慈善团体,兴建青年宿舍和安老院舍。今次新世界承诺捐出的地皮,相当于该公司农地储备约17%,折合约28公顷土地,面积相当于1.5个维园。香港未来8年缺地多达800公顷,28公顷地皮对纾缓整体土地房屋供应帮助有限,惟论面积规模也不能说是小,比起政府准备短期内收回的粉岭高球场东边32公顷土地,只是略小一点。
过去20多年,发展商予取予携“赚到尽”,市民“领教”太多,不会轻信漂亮承诺。这次新世界答应捐地300万呎,还有很多执行细节有待厘清,例如具体地皮会否太偏远不便、社企是否有足够人力物力处理地皮、落实安排会否拖拉多年、未来捐地选址会否“顺带”有利集团邻近地皮发展等。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愈益尖锐,发展商必须改变昔日“赚到尽”思维。听其言,观其行,我们期望新世界能够说到做到,负起更多社会责任,其他发展商亦应多考虑社会整体利益,不要竭泽而渔。
房屋政策要“胆大心细” 全民置业梦知易行难
香港房屋问题水深火热,不少民间团体提出种种大胆构思,最新例子是团结香港基金提出的“港人组屋计划”,以重推优化版“租者置其屋”计划、放宽出售未补价资助房屋、向首次置业青年提供免息贷款务求“一成首期可上楼”,以及向公屋轮候册家庭提供租金津贴等,希望最终让七至八成市民拥有恒产。团结基金顾问王于渐认为,今日香港面对的不是房屋问题,而是贫富悬殊,中下层市民和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机会,置业阶梯断裂真正原因,是很多市民无钱踏上更高阶梯,只能靠政府出手相助。团结基金的倡议,简言之就是津贴市民廉价买楼,分享经济繁荣成果。
房屋问题确与贫富悬殊紧扣相连,参考新加坡组屋经验,听起来也相当吸引,惟新加坡组屋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因素,诸如供应充足,以及有中央公积金计划配合等,星洲九成人拥有自置物业的经验,是否有可能移植到香港,一直备受质疑。香港公屋政策多年来最大作用,是提供社会安全网,照顾低收入家庭,团结基金的倡议,实际是政策颠覆巨变,政府大举资助市民“廉价买楼”,变相是以房屋政策实现财富再分配,作为处理贫富悬殊的手段,政府介入变得如此深,钱从何来,必须深入考虑。
当代资本主义加剧社会贫富悬殊,皮凯蒂等学者提出开征富人税实现财富再分配。香港并非奉行累进税制的社会,政府动用巨额公帑资助低下层和年轻人买楼,主力埋单的,是交税最多的中产一族,而非最富裕一群。若没有税制改革配合,资助“全民安居”在政治上未必行得通,在房屋供应不足下,更有可能刺激楼价。政府思考房屋问题,需要多听不同意见,取长补短,同时亦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以及财政上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