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评:坦诚对话减两极化 持之以恒重建信任

时间:2019-09-20 14:2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香港明报社评文章指出,港府下周四举行首场社区对话,没有多少人敢乐观看好,有人怀疑成效,有人质疑是公关骚,然而对话总比诉诸暴力好,就算再难也应尝试。信任破坏容易建立难,反修例风波令官民关系破裂,对话最大作用,不是即时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建立沟通桥梁,减少误解对立,尝试重建信任,为寻找出路奠下基础。对话不同于辩论,目的不是游说施压又或证明“你错我对”,而是各抒己见,理解别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当前香港社会高度对立,尤其需要透过坦诚对话,缓和两极化情况。对话不会有即时效果,政府必须持之以恒展示诚意,让市民畅所欲言,真正做到大鸣大放。

对话虽非特效药 固本培元少不了

反修例风暴不息,上月底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出搭建对话平台,由她与司局长落区跟市民直接对话,经过近一个月筹备,具体安排终见眉目,对话平台有3种形式,包括市民自由报名、抽取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市民,以及界别对话。第一种形式的社区对话,首场下周举行,全港市民均可报名,以抽签方式选出百多人出席。林郑表示,对话平台的大原则,包括对象要广泛、不分立场;尽量公开透明,让传媒可以在现场采访;议题要开放,希望百花齐放。

政府漠视民情,一意孤行强推修例,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毁于一旦,即使现在林郑搭建对话平台,市民怀疑当局会否虚心聆听民意,也是理所当然。观乎社会反应,各方看待对话平台,明显有不少保留。大专学界表明不会与林郑见面,重申“五大诉求缺一不可”。有市民认为对话来得太迟,如果政府没有诚意回应诉求,对话也没意思;有市民则怀疑,当局会记下出席者资料,未来会秋后算帐,云云。政党方面,泛民固然大泼冷水,质疑对话平台是公关骚、“吹水会”,至于建制派政党似乎亦不太乐观,又担心高官落区保安安排。

区议会选举年底举行,在反修例风暴之下,不同党派各有盘算,单看本周政府高官与区议员的对话会,莫说很多泛民区议员杯葛,就连部分建制派区议员亦没有出席,处处与政府保持距离。平情而论,以当前官民对立氛围,对话平台对缓和现时局势的作用相当有限,高官落区必须有“被围”和当“沙包”捱骂的心理准备,然而就算得不到政党支持、又要面对示威者“招呼”,政府仍应设法尝试与民对话,绝对不能因为吃一两次大苦头,便浅尝辄止,否则只会令人觉得高官不敢面对市民,加深官民隔阂。

香港问题千头万绪,对话平台肯定不是特效药,不会立竿见影,然而若能持之以恒,对话沟通的固本培元作用亦不应低估。对话(dialogue)不是直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在发生重大分歧时,尝试理解各方的观点与角度,设法以一套共通语言,认清问题本质,引用外国专家说法,就是“framing a problem in a common way”。美国麻省理工管理学教授Edgar Schein指出,复杂如中东问题,又或当年波斯尼亚内战,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是沟通失败和观念上的落差,导致各方无法塑造出一个共同框架去看待问题,结果自然无法建设性地解决争端。

两极化挤压中间位置对话让沉默多数发声

对话不是辩论,毋须你一言我一语,反驳与“死撑”辩护均无必要,最重要是畅所欲言,以及多去了解别人看待事情的观点与角度。对话的重要性,有时未必在于讨论警权、土地、房屋等具体议题本身,而是在于各方对公义、法治、政府角色等观念的理解,弄清这些差异,各方处理问题可以更加对焦,也不会永远觉得在对牛弹琴。

香港社会两极化,反修例风暴将对立情况推至前所未有高度,不同意见者俨然活于两个世界,看法南辕北辙,对话平台是一个机会,让精英官员以及不同意见市民都有机会走出“同温层”,去接触与自己不同的人。两极化制造对立冲突,冲突又会加深两极化,对话可以成为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渠道。荷兰专家Bart Brandsma指出,两极化过程中,两边都有小撮推手(pushers)不断煽动仇恨,吸引“加入者”(joiners)站边附和,沉默大多数则站在中间。两极化加剧意味中间位置不断被挤压,愈来愈多人被迫归边,对话一大作用,就是让沉默大多数的声音重新出来,不会被两极推手的声音所掩盖。

政府疏导民怨,软的要更软。民间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还原反修例风暴真相,政府应该认真考虑。与此同时,政府亦应本着百花齐放原则,持之以恒推动对话,拿出诚意重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遏阻社会两极化势头。

赞一下
(3)
60%
赞一下
(2)
4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