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风波挫旅游业 重拾风光不如转型

时间:2019-09-14 11:2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01观点

《逃犯条例》修订风波重创香港旅游业,旅客数目大减,从业员饭碗朝不保夕。即使风波平息,旅游业也难回到上半年般畅旺。然而,要重振香港旅游业,并不能只求量变,而需质变。唯有当业界及政府(指港府)重整策略,方能重建旅游城市形象,为从业员谋出路。

香港曾经历的多次旅游业逆境,多数源于经济衰退,例如亚洲金融风暴和全球金融海啸,或者沙士、猪流感等疫情。因为政治冲突而旅游业受打击,香港甚少面对,业界未必有经验应对。当冲突波及闹市、港铁和机场时,也非一句“香港仍然是安全城市”便可留住旅客。

8月本为旺季,但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察觉到,上月访港旅客人次较去年同期锐减近四成,推算约为354万人次,接近九年同期低位。而且事件对旅游业的打击可谓全方位,由中高端酒店的员工被迫放无薪假,港九宾馆割价争客,到上水药房冷清,可见来自内地(大陆)和海外、过夜和不过夜市场也遭殃。

只看访港数字漠视社区影响

业界希望政府推出短期纾困措施,乃无可厚非,但如果社会只期望回到修例前所谓的“风光”,视野便过于局限。之前所谓的“风光”实际上是量与质未能并进。沙士疫情后,中央政府挽救香港旅游业界,放宽海量的内地自由行及旅行团来港旅游。内地旅客由2003年占总数55%,到2018年的78%。5104万内地客人次中的大部分只为消费购物,近六成不过夜。 

游客消费购物,能振兴本港零售及服务业,养活大量本地(指香港)劳动人口。然而,目前旅游业带来就业机会,但对本地经济的贡献却有限。2017年入境旅游业的职位总数虽然相约,为22.45万及占总数5.9%,但附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仅为3.6%;与之相比,四大行业之一的专业服务职位总数相近,但附加价值占本地生产总值则达4.7%。所以,虽然稳定旅游业有助稳定劳动市场,但不能只着眼于客量上升及就业机会,而忽略其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及对社会的影响。

事实上,近年的旅游业衍生两个问题。第一是社会矛盾,当中尤以社区纷争为明显。商场、闹市街道、铁路车厢挤满内地旅客,阻碍市民生活。业主以加租迫走民生店铺,换入名牌店、药房、化妆品店,居民不满社区空间遭侵占。邻近边境的上水、元朗、屯门情况更为严重,乱象自2010年起愈来愈明显,政府却迟迟不着手解决,令中港矛盾发酵。

中央政府和香港于2015年收紧“一签多行”至“一周一行”,乱象稍有收敛,但香港政府未有顺势重新规划旅游配套。以土瓜湾为例,该区专门接待内地团旅客购物,几个月前居民投诉旅游巴泊满街道,阻塞道路,政府部门与区议会和业界曾就此事商讨分流上落客,但未有共识。

陋习多而改革少业界不堪一击

第二个问题是旅游业界沉醉于源源不绝的生意,却无视害群之马。无牌旅馆、影子旅馆遍布港九旅游区。旅馆无牌,既令旅客与员工缺乏保障,非法改装亦带来消防隐患,危及自身及附近本地住客。内地和香港政府多次打击零团费、强迫购物陋习,惟禁之不绝。

问题未见改善,一个原因在于内地旅客量多,违规旅行社和零售店自恃不愁没客。然而,诈骗、妄顾旅客性命的事件一宗都嫌多。再者,零团费旅行团背后反映的是导游被压榨,由于没有底薪,靠旅客购物才有收入。业界此种扭曲生态不可再长。

也许政府和业界安于“荣景”假象,有一段时间没有考虑革新吸引旅客的方法。内地旅客访港量曾于2015及2016年放缓,旅游发展局一度调拨资源向台湾、东南亚等地区宣传,并争取较高消费力的长途市场旅客。但当其后内地访港旅客回升,开拓新客源又不再是迫切工作。近年东南亚货币贬值,机票、本地酒店房价和物价上升,减少当地人来港诱因及消费额。此际碰上政治冲突,业界及政府才意识到旅游业转型,只怕已经太迟,任何措施都难以立竿见影。

转型艰巨须破釜沉舟

针对近因,要在政治动荡后振兴旅游业,其实选择并不多。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2015年的报告,印尼、泰国、埃及及乌克兰在后冲突年代推动旅游业的方法,分别是鼓励本地旅游、寻找新客源、寻找未受政局影响的旅游点等,方法有限。

报告认为其中一个因素异常重要:危机处理。出现政治冲突时,业界或政府可提供安全收容地方、加强旅游区保安、帮助游客回国等。如能即时减低恐惧和危机管理,也可给旅客良好印象,不会影响日后再到访的意欲。就此,业界从业员宜加紧关顾现时留港旅客的物质和情绪需要,旅发局亦应透过网上问卷等方法,尝试联络在冲突期间在港旅客的意见,鼓励他们再次光临。

在远因及根本转型方面,单是减免旅游业界的成本,作用有限。要吸引长途及过夜旅游,政府可与机管局和航空公司商量能否短暂下调机场泊位费和着陆费,助机票降价。

诚然,香港幅员小,难以像埃及般催谷开罗以外的城市观光,以吸引外地游客。但香港仍然可以主动探索新型行程,例如文化和自然风光体验。旅发局目前的“旧城中环”等导赏团,也趁节日或比赛盛事组织旅客活动,方向可取。这不是说一刀切要香港摒弃当购物之都,而是追求提倡多元旅游,摆脱纯购物城市的刻板印象。参加这类项目的旅客,相信有一定消费能力,导游无须如带内地团般“抢烂市”争生意。

以购物为主、量多取胜的旅游业已难回旧路,转型刻不容缓。过程中,零售业员工或会因为商户减少生意而被裁走,要转职甚至转行。当中,教育和技术程度较低的一群较难转型,政府须特别帮助。例如安老护理行业人手长期短缺,政府可透过改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吸引市民入行,既可吸收劳动人口,也可减轻人口老化的照顾压力。对于坚持留在旅游业的人口,政府亦要帮助他们增值技能,例如语言和接待旅客能力。

赞一下
(4)
40%
赞一下
(6)
6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