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反修例风暴不息,民生还是要继续,政府为下月施政报告筹谋,引用《收回土地条例》(下称《条例》)释放新界土地建屋,再成话题。有建制派政党一改立场全力支持,有地产界人士亦说不反对引用《条例》。反修例风暴是民间对各种不公义的一次大爆发,施政报告需要多让市民看到公义,而非小恩小惠派糖。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积极引用《条例》收地建屋,大方向没有问题,关键在操作细节。地产商处处“赚到尽”,不会轻易让利,政府引用《条例》收地,如果只是门面工夫,又或要在其他地方“明益”地产商作为交换条件,市民不会觉得这是伸张公义。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政府收地勿惧官司
反修例风暴与土地房屋问题并无直接关系,就算政府有魔术棒一下子变出大量房屋,也未必能令反修例风暴止息,然而在很多市民眼中,两者同样涉及公义问题。香港虽然富裕,可是不少人都觉得这个社会充满不公义,认为政府在既得利益面前畏首畏尾甚至沆瀣一气,很多政策都未能反映民意,修例风波成为引爆这股愤怒情绪的药引。反修例风暴持续3个月,香港已经不再一样,再搞“小修小补”的一套,不可能重建政治信任,政府需要有豁出去的决心,厉行改革,施政报告如何处理土地房屋问题,将是一个重要指标,检视政府能否“跳出框框”革新管治思维。
今年初,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发表报告,强调要“多管齐下”在短中长期增加土地供应,具体“药方”包括优先收回粉岭高球场东边32公顷土地、发展新界棕地和私人发展商手上的农地储备,以及东大屿填海兴建人工岛等。土地小组的报告,是经过近半年土地大辩论得来,综合了广泛民意,所开“药方”依然有效,毋须亦不应废弃,不过政府在具体执行方面可以调整,回应社会公义问题。举例说,土地小组出于基建配套等现实考虑,主张“优先收回”粉岭高球场东边32公顷土地建屋,可是政府仍然可以选择一并收回余下140公顷高球场地,全面开放公众使用,结束目前“明益”小撮权贵的安排。至于发展私人农地储备方面,政府也应该多让公众看到公义。
经过多年收购,地产商手握超过1000公顷 (逾1亿平方尺)新界农地,当中很多因为欠缺基建配套,长期闲置。释放新界私人农地发展潜力,离不开两大方法,一是由政府确立“公共用途”,引用《条例》收回私人农地,用来兴建公营房屋和公共设施;一是以公私营合作模式,由政府提供道路基建,方便地产商发展相关土地,换取地产商同意将部分土地用来兴建资助公营房屋。土地报告强调两种做法可以并行不悖,重点是小心处理,引用《条例》涉及私有产权问题,易惹官司,必须确保所收土地全作公共用途,不会用来建私楼;公私营合作则要以公开透明机制,杜绝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之嫌。
香港楼价高企,地产商为求“赚到尽”,从来不会对市民“网开一面”。特区政府逾一半收入来自房地产,不少人质疑政府对地产商投鼠忌器,对公私营合作充满怀疑,认为多用《条例》收回地产商囤积的闲置土地,才是恰当做法。修例风波令市民对政府信任度跌至谷底,现在谈大规模公私营合作,很难取信于民,现实操作困难度随时比收地更高,政府多用《条例》这把“尚方宝剑”收地建屋,既是现实情况使然,同时亦可回应市民对土地公义的期望,即使要打官司,亦要迎难而上。
收地补偿须公道 避免让利地产商
近日有建制派政党一改原先立场,高调呼吁引用《条例》收地增建公营房屋,惹来不少议论和揣测。政党操作必有政治盘算,选民自有判断,无论如何,当前最重要是多让市民看到公义和希望。昨天地产建设商会执行委会主席梁志坚表示,个人不反对当局引用《条例》,又说香港处于困难时期,地产商不能太自私。本港地产商主要业务都在香港和内地,香港政治经济出现大问题,地产商亦会大受影响,倘若业界明白此一时彼一时,多尽社会责任,当然最好不过,眼下关键是握有大量新界农地的个别地产商,是否真的愿意顾全大局。梁志坚亦承认,一旦政府大举引用《条例》收地,不知道会否有地产商提出司法覆核。
政府积极引用《条例》收地,如何给予地产商“补偿”,必须密切留意。即使地产商接受现有做法,根据甲级农地标准,以每平方尺1300多元计算赔偿金,可是地产商财雄势大,仍有很多方法在其他方面向政府索要好处作为“交换条件”,业界也可能趁势提出各种要求,诸如要政府“减辣”又或废除一手楼空置税等措施。如果政府引用《条例》收地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操作起来地产商原来除笨有精,公众不会“收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