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围绕港府撤例的罗生门

时间:2019-09-06 07:5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早点  北看记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前天(4日)突然宣布正式撤回《逃犯条例》草案,让香港各界与中国舆论始料不及。正式撤例是示威者持续两个多月不断抗争所标榜的五大诉求之第一条,虽然林郑早在7月即公告修例“寿终正寝”,但示威者仍抓住修例课题,坚持港府必须正式撤回修例才算数。因此,林郑前天的宣布本质上只是一个象征姿态,更被泛民批评为“太迟太晚”,但她寻求和解、妥协的努力也不应该被否定。

此前的种种迹象都证明,港府还没有决心做出这项决定,北京更不乐见。路透社8月底的独家爆料,港府8月初曾提交报告给中央政府,分析示威者五项诉求的可行性以及能否安抚社会,结果认为撤例与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是五项诉求中最可行的,但北京方面坚持一条都不能答应。

这篇报道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但从许多媒体同行与中国官员的私下接触所知,以及按常理分析,向示威者妥协非中央政府的主张,否则撤例的决定早在抗争初期就可以做出,当局不认为示威者会就此干休。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天林郑月娥宣布撤回修例后,中国官媒异常安静,央视晚间新闻联播没有对此进行报道,新华社在新闻联播结束后发出的通稿,也仅简略提及撤例。相对于6月15日林郑宣布“暂缓”修例后,中国外交部、港澳办、中联办第一时间齐声表态支持,中央部门这次的集体缄默,透露出另一种信号,显露了保留态度。

不过,在一国两制下,在涉及到中国国家安全层级的重大决策中,林郑公然违抗中央意旨的可能性可以排除。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林郑在过去两周听取了香港各方意见,在港人示威的规模开始缩小,局势出现港澳办所形容的“积极变化”后,她征得了北京的同意,放低身段迈向和解的第一步,为接下来打开困局,开展对话尽可能减低障碍。这非北京原意,但北京最终仍选择了“理解、尊重、支持”。至于林郑此前声称自己政治解决的空间“非常、非常、非常有限”的私下谈话在本周一曝光,这宗“录音带泄密事件”是否反过来让她有了更多空间,外界只能猜想了。

至今,各方面对她展示的最新姿态普遍弹多于赞,香港泛民批评“太晚太迟太少”,一些建制派人士指其此举背叛了警察,有人更担心这将激励示威者得寸进尺。大陆舆论普遍冷淡以对——《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点评“挺好”成了罕见的支持声音。

但在香港当前敏感、撕裂的社会背景下,任何决定肯定都不可能得到一致好评。正式撤例有鼓励示威者得寸进尺的风险,但也有望能一定程度减少抗争人数,并且鼓励“合理非”与暴力分子切割。而在过去几个星期里,虽然抗争者在公开发声中一再坚持不会“割席”,但这说明他们已感觉到压力。

本周二国务院港澳办的记者会上,发言人杨光严厉指控围绕修改《逃犯条例》所出现的事态已经完全变质。“少数暴徒”的矛头所向已与修例无关,他们心甘情愿充当外部势力和反中乱港势力的马前卒,目的是夺取特区的管治权;但另一方面,杨光也表明,要把以和平游行集会表达诉求的行动与暴力犯罪和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径区分开。这也是一种区分对待的立场,由此亦可预见,中央与港府对于暴力分子的执法行为将更为严厉。

这样的两手处理是否会得到预期的积极效果?在接下来一个月左右的香港局势发展,将提供答案。无论如何,从2014年占领中环到此时的反修例大示威,都暴露出香港社会存在非常深层的认同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非几个月甚至几年能够化解。林郑作为跛脚的特首,尽全力让示威活动平息下来,尽可能让中间派与暴力抗争者保持距离,这是她现在能做、更是必须做的。要达到这一点也已经极为不易,除了展示柔性姿态,诚意聆听以外,更需要务实后续行动,来安抚受伤的社会。

至于长期、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不论是对中国的认同问题、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或是社会发展问题,无不需要长期深耕细作,在一定时间内的目标只能是积极将其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不任其蔓延或爆发,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为先,不能寻求毕其功于一役。这其实也是世界各国的治理经验。港府在经历了这次修订《逃犯条例》激起的大争议后,这倒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经验教训。

赞一下
(53)
91.4%
赞一下
(5)
8.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