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令“非持份者”变成“持份者”

时间:2019-08-20 10: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来源:香港01

反修例运动持续至今,社会严重撕裂,警民冲突几乎无日无之──有激进示威者向警方投掷汽油弹,有女示威者疑似遭警方布袋弹射盲右眼。暴力横流,任何热爱香港的人都不愿见到。但正如《香港01》过往几期社论指出,若要为街头运动“拆弹”,各界不应再惑于冲突表象,必须正视问题本质,直面长期困扰香港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政府更是责无旁贷,理应在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治理上,大刀阔斧地作出改革,让香港成为市民安身立命之地。否则,这个家园只会继续沉沦。

改变始于认识,但管治精英认识到问题所在吗?在8月9日的记者会上,有记者向特首林郑月娥提及,示威者其中一句口号是“玉石俱焚”,意指通过影响经济,迫使政府回应诉求。对此林郑认为,一小撮示威者不介意摧毁香港经济,因为他们不是社会“持份者”,这番言论自然引起不少争议。

林郑月娥或许意识到上述言论确有不当之处,因此主动在上周四(8月15日)作出澄清。她声称当时的意思是:“除非有好少数人因为觉得自己‘无份’而不惜摧毁社会,香港经济发展对每一位香港人都好重要。”然而,在不少人眼中,这种解释只是在舆论压力下“补镬”,不算由衷之言。

我们认为,林郑月娥8月9日的言论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第一种,她不认为自己有错,错的是不断“搞事”的示威者,若她真的这么想,就是典型的傲慢;第二种,她在进行自我批评,对政府无法令示威者成为“持份者”而感到愧疚。

我们不清楚特首的真正想法,但衷心希望第二种解读是对的——当这个城市撕裂到如斯地步,任何有常识的人都不会否认,香港明显欠缺公平正义。正因如此,许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前路茫茫,种种不公导致他们以街头政治的方式宣泄不满。面对这个状况,当局实在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审时度势,适时向示威者展现诚意,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心怀不满的“非持份者”,晋为安居乐业的“持份者”。

没有经济民生 何来公平正义

反修例运动爆发以来,许多社会贤达提议重启政改,希望透过双普选解决管治困局。《香港01》并不否定普选的价值和重要性:一来,它是《基本法》明文规定的政治目标;二来,它确实有助解决政府认受性不足的问题。必须警惕的是,各界不应在追求政治民主时本末倒置,忽略更重要、更关键的经济民生。

过度重视政治民主,忽略经济民生,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便由普选产生,但当地照样爆发持续多月的“黄背心运动”,折射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意大利政府也是通过选举上台,但执政联盟内的不同派系却沉溺于政治斗争,令该国继续在经济危机中空转。西方国家的经验证明,即使政治民主到位,但假如经济民生问题处理失当,肯定不会带来善治。

回到香港,我们要问,这里的困局是源于欠缺民主自由吗?当然不是。现时的香港肯定比港英年代更民主、更自由,但房屋、医疗、教育、养老等攸关公平正义的经济民生问题,却比回归前严峻得多。可以说,香港目前的困局是欠缺公平正义的问题,甚于欠缺民主自由的问题。倘若社会欠缺经济基础,只有选票而没有饭碗,那么,公平正义必然无从谈起,民主自由亦只会是镜花水月。

重拾执政初心 其时与民同行

林郑月娥的“持份者论”是一个打开香港问题的钥匙。为何在这个人均收入高达4.8万美元、排名比德国还高的“发达地区”,会有这么多市民沦为“非持份者”,以致要诉诸暴力抗争?诚然,政治冲突无法令香港变得更加美好,假如继续惑于这些表象,看不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其实是深层次结构矛盾,政治冲突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届时暴力只会继续上演。

凝聚社会共识,为香港找出可行应行的出路,避免蹉跎岁月,是执政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政府来说,收拾残局的最佳办法,莫过于让大众看到它真的痛定思痛、改弦易辙。

第一步,林郑月娥应该重拾“初心”。还记得在两年前的就职演说中,这位从梁振英手上接过烂摊子的女特首承诺,要“让所有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抱有希望、感到幸福”。但两年过去,林郑在推动经济结构改革、改善社会治理上交白卷。身居特首高位却不知矛盾所在,难免让人觉得“同行We Connect”口号已经走数。在香港经历回归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冲突后,我们期望执政团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重拾初心。

重拾初心以后,政府必须聚焦于长期困扰香港的难题,亦即深层次结构矛盾。《香港01》不厌其烦地指出,港府的管治思维早已不合时宜。它一直死抱“大市场、小政府”逻辑,坐视既得利益,特别是地产霸权横行,看不到利益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正因当局机械地视“干预”为万恶,导致在房屋、医疗、教育、安老等范畴上怠政懒政,许多有需要的市民生活因而被迫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与其小修小补 不如大刀改革

某程度上,政府已意识到问题之严重,但仍然有偏差。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上周的记者会上宣布一系列纾困措施,包括宽免薪俸税、综缓出双粮,以及公屋免租一个月等。作为应对经济下行的紧急安排,这些举措值得支持,但本质上仍停留在“派糖”麻痹市民的层次,丝毫未有触及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结构。倘若林郑月娥在10月《施政报告》中不提出明确规划和长远措施,继续以“小修小补”的方式纾解民怨,绝对是掩耳盗铃。

正如一些中央官员所说,香港累积了不错的“家底”,绝对有条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举例说,当局短期内最少应该全面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为解决房屋问题打响头炮;中长期则可引用《收回土地条例》,从地产商手上收回闲置土地,透过广建公屋,根治市民居住问题。

当局亦可动用巨额财政储备,推行大学免学费、全民退保等善政,为市民消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本届政府时常把青年“三业”挂在嘴边,如何兑现?简而言之便是要让年轻人轻装上阵,除了降低求学成本,当局亦应大力发展创科等新兴产业,摆脱过度依赖地产、金融的经济格局,为年轻人创造多元就业职位。

所谓“祸兮福所倚”,政治冲突之“祸”,揭示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为病入膏肓的香港指点迷津,这恰恰是我城之“福”。1966、1967年两场暴动,给港英政府革除弊政创造条件,香港如今又踏入转型期,今次反修例浪潮引爆社会深层次矛盾,不也正可能为特区政府推行新政铺平道路?政府必须亡羊补牢,重新与社会connect,唯一方法就是杜绝区分“非持份者”与“持份者”的妄念,展现魄力,因势利导,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结构矛盾,让所有人都成为“持份者”,藉此根绝在网络空间蔓延的“焦土”思想。不然,失望的人将继续失望,香港亦难以涅盘重生。

赞一下
(33)
78.6%
赞一下
(9)
21.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