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的管治问题 由公务员说起

时间:2019-08-03 10: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来源:香港01网站

响应因修例风波而起的示威浪潮,香港公务员以个人名义发起集会甚至罢工,反映政府管治出现危机。但公务员在行使个人自由的同时也要明白,香港的管治危机,他们其实无法置身事外。

公务员发起于周五(8月2日)晚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回应市民诉求。根据公务员守则,首长级人员、政务主任、新闻主任和警察职系人员并不能参加政治活动或表达政治讯息;除此四类公务员,其他人员均可以个人名义参加集会。至于罢工,正如前公务员事务局局长王永平指出,公务员罢工只能诉诸“劳工理由”;若是出于政治诉求,便可能违反政治中立原则。

公务员发声并不寻常

公务员表态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意味政府内部职员也不认同政府高层的决定或表现。但在香港,公务员向来被视为政治中立的官僚体系,负面来说甚至近乎不问世事,是故他们集会和蕴酿罢工,是非常不寻常的一件事。然而,同时是这份不寻常之感,应该也促使社会及公务员自身反思,公务员在香港管治危机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相信再天真的人也不会以为,这次管治危机只是单次政策的问题,或一两名官员的个别问题。相反,它反映出香港管治存在结构问题,可谓千疮百孔。当中,公务员体系责无旁贷,甚至是首当其冲。

在殖民地年代,港英政府重用公务员体系,训练他们成为这个城市的管治者。须留意的是,他们只是以行政程序“管治”这个社会,并避免“政治”。一般所谓的“政治”,指从政者要从社会上纷陈多元的意见中取得共识,带领社会向前行;但香港公务员式的“管治”,却自诩超越政治,认为这些技术官僚才真正知道何为好、何为可行。久而久之,他们甚至沦为形式官僚,工作因循。

香港政府流于形式官僚

对于中低层公务员而言,重视行政而非政治工作可能是无可厚非,但当公务员循阶梯逐步晋升,但思维上未能同步改变的时候,香港的管治便渐渐出现问题。特别是在这次风波中有份联署和发声的政务主任(AO),他们自入职起已经有了部分决策的权力,若他们升至高级政务主任甚至首长级人员(D2或以上)后,仍然未能意识到公务员体系的思维局限,便绝对不利香港管治。

AO出身的林郑月娥,可谓完美体现了这种官僚管治的文化。在土地问题上,社会不少人希望政府收回新界棕地、粉岭高尔夫球场等兴建房屋,林郑月娥却对民间声音不置可否;在《逃犯条例》修订上,法律界和部分立法会议员均提出务实建议,但林郑批评他们不谙法律,予人“只有我才知道”的心态。这种管治文化在殖民地时代或许用得着,但香港已经不再是回归前那个殖民城市,随公民社会日渐成熟,为官者的工作必不离政治,须推动社会取得共识。

这次修例风波及管治危机,无疑令香港政治、经济等深层次问题一下子爆发出来。从坏处看,它激发起民愤及对立情绪,残局难以收拾;从好处看,若政府、中高层公务员、政客等各界能好好反思,明白自己也有份制造出香港今时今日的局面,或许能够打破和重塑这个城市,令香港将来走得更远。

赞一下
(36)
85.7%
赞一下
(6)
14.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