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修例示威游行看港人的“国家”意识

时间:2019-07-23 07: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昨天下午举行记者会,严厉谴责星期天包围冲击中联办大楼的示威者“公然挑战国家主权”,元朗的施袭者行为令人发指,港府绝不容忍姑息。(法新社)

一个多月的反修例示威游行,浩浩荡荡的人群中不时可见有人挥舞英国米字旗、港英旗帜,甚至有象征“中华民国国旗”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唯独不见五星红旗和红色紫荆区旗。

逾千名反修订《逃犯条例》示威者前晚(7月21日)包围中联办大楼,并在外墙上喷涂“支那”字眼,更用黑色油漆弹污染大楼门口悬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中联办随后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激进示威者喷涂侮辱国家、民族的字句、涂污国徽的行径,是公然挑战中央政府权威和“一国两制”原则底线。

这是香港回归22年来,示威者第一次直接冲击中央政府驻港机关,并针对具体的国家象征直接做出冒犯行为。因此,港澳办以“性质严重,影响恶劣”这类一般只在宣读大陆贪官污吏罪证才出现的严厉措辞,发出中央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警告。

自2014年港人争取“双普选”不成引发“占领中环”运动以来,一些年轻港人就不时做出对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符号不敬的举动。例如,2015年香港球迷在港队主场迎战中国国家队的世界杯外围赛前,对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发出嘘声,导致香港足球总会被国际足总罚款。

观察一个多月的反修例示威游行,浩浩荡荡的人群中不时可看见有人挥舞英国米字旗、港英旗帜,甚至还有象征“中华民国国旗”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唯独不见五星红旗和红色紫荆区旗。

回想起1997年采访香港主权移交期间,笔者特意在7月1日特区成立后第一天,搭乘双层巴士从港岛北角到中环市区,沿途留意两旁建筑物楼顶上的旗杆,发现除了立法会(旧)和政府总部大厦有悬挂中国国旗和特区区旗外,几乎连消防局和学校都只升香港区旗,反映了港人回归后面对五星红旗的心理纠结。

历史遗绪 残留官府而无国家观念

2003年50万人上街反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一位香港朋友归因于学校不教中国历史导致港人缺少国家观念。事实上,香港有许多“XX官立小学”、“XXX官立中学”,而没有像马来西亚的“国民型”或台湾的“国民”中小学校名,残留着只有政府(或官府)而没有国家观念的历史遗绪。

《港英时代》一书作者邝健铭指出,1920年代中期省港大罢工后,英国总督金文泰为防止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香港管治,于是推动古文教育,邀请前清大学士在香港大学教授中文,作为“中港区隔”的一种方式,为香港别具特色的中文播下种子。

时至21世纪,香港粤语中文里仍有“当差”“差役”“差人”“差饷”(Levy)等词汇,反映了香港和九龙社会自清朝后期从中国版图被割让给英国所留下的历史残影。

“逃港潮”对中共缺乏信任

1949年10月1日中共在中国大陆建立红色政权后,港英政府从1950年实施边境管制。从此,中港两地社会便在东西方冷战阴影下,长期分隔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世界。国共内战和中共历次政治运动所引发的难民潮和“逃港潮”,组成了二战以后香港人口的主体,也构成了港人对中共缺乏信任的社会心理根源。

1993年,英国《金融时报》前驻港记者郭曈(Robert Cottrell)在《香港的终结:英国撤退的秘密谈判》一书中写道:“香港不单是由英国或中国所创造,而是由分别摆脱了本国控制的英国人和中国人共同创建。...其实香港这城市不仅重塑了自己,也重塑了它的居民。”

北京何尝不知香港民心不可能在97年7月1日零时就“一夜回归”,除了一再重申要落实“一国两制”和确保香港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也多次派遣中国奥运金牌健儿和中国“神舟”航天员赴港访问,以提升港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但随着大陆和香港经济发展的此消彼长,两地居民的社会摩擦加剧,尤其是年轻港人在特首和立法会普选问题上与中央政府的期望落差大,终究无法消除彼此的信任鸿沟。

涂污国徽,看似是示威者一次情绪失控的宣泄,在中共领导人眼里是碰触了不可容忍的政治底线。别忘记1987年邓小平说过的一番话:“1997年后,香港有人骂中国,我们还是允许他骂。但是如果变成行动,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那就不行。”

赞一下
(223)
89.2%
赞一下
(27)
10.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