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政治信任问题 免碍香港智慧城市建设

时间:2019-07-18 08: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明报社评

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上月展开,香港智慧城市建设终于踏出基本一步,不过当前紧张的社会形势,却为计划推展步伐添加变数,有意见关注智慧灯柱会否成为政治监控工具,政府决定暂不启用涉及私隐的部分功能。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妥善运用,趋利避害。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发展是世界潮流,香港已然落后很多,需要尽快迎头赶上,避免一拖再拖,同时政府亦需妥善处理私隐保障问题。智慧灯柱的问题,折射民间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当局有责任做好咨询和提高透明度,释除公众疑虑,避免因为政治信任问题,窒碍社会前行。

智慧灯柱遇修例风暴

私隐监控问题惹关注

“智慧城市”概念早于本世纪初提出,旨在透过善用资讯科技提升城市管理功能,改善民众生活。智慧灯柱被视为“智慧城市”主要基建之一,透过配备多功能感应器和数据网络等设施,收集城市各类实时数据,方便微气候监察、交通灯调控,以及人流车流疏导等,2012年西班牙巴塞隆拿率先引入,成为最早应用智慧灯柱的城市,伦敦、芝加哥等大城市相继仿效,反观香港进展却相当缓慢。2017年,特区政府才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提出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选定4个市区地点安装约400支智慧灯柱,每支都有蓝牙传送器、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及灯柱地理位置二维码,多个政府部门“认头”在灯柱架置智能装置,诸如全景摄影机、交通探测器、气象感应器等。

千呼万唤,东九龙首批约50支智慧灯柱终于上月底启用,适逢反修例风暴愈演愈烈,有人关注智慧灯柱装有一些摄录镜头,会否成为政府监控工具,亦有人怀疑镜头录像会否转交执法部门,等等。最后政府资讯科技办公室决定,现阶段暂不启动智慧灯柱部分摄录功能,包括环保署监察非法倾倒建筑废物黑点的摄影机、运输署蓝牙交通探测器,以及用摄影机搜集车牌号码计算不同类别车辆使用道路的数量,待社会有共识才启动相关功能。当局还表示会成立咨询委员会,邀请业内专家和私隐专员参与,就灯柱应用和私隐问题做咨询。

港人对政府信任度本已不高,反修例争议更令官民关系陷入谷底,倘若不理民情硬推措施,只会火上加油。政府因应时势,暂缓启用部分引起争议的智慧灯柱功能,承诺作更广泛咨询,避免误会猜疑,政治上是明智之举,然而无可避免会进一步拖慢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私隐问题牵涉意识形态,关乎是否相信政府,争拗可以没完没了,所谓“等待社会有共识”才做,有可能等于无限期搁置。香港社会撕裂,“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氛围笼罩全城。就算当局强调智慧灯柱上已启用的交通快拍功能,照片经处理后只有低解像度,无法辨识人脸或车牌,可能仍会有人怀疑当局是否另有“高解像版本”。

借监外国释疑手法

开诚布公减少猜忌

智慧城市建设牵涉搜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如何在改善城市管理和保障市民私隐之间求取平衡,是所有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港人崇尚自由,抗拒类似内地“天网”一类大型监控管理系统,可是如果因为政治不信任问题,导致智慧灯柱未能物尽其用,影响本港智慧城市建设,实亦相当可惜。当局应该多作解释,减少误会。例如有网民怀疑智慧灯柱应用了RFID技术,担心可读取智能身份证资料,变相监控市民,然而根据研发团队说法,灯柱的RFID标签,功能上只是定位装置,并无读取数据功能,意即无法采集数据,他们开发的一套RFID手杖系统,可让视障人士读取灯柱位置数据并提供语音导航,足证标签有实用价值。

减少外界猜疑,开诚布公永远是最佳做法,当局表示会尽快公开每支智慧灯柱的位置、设备及功能等资料,当然是好事。此外,特区政府亦可多借监外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做法。美国芝加哥最初推出智慧灯柱计划,曾因为以手机网络信号侦测人流,以及收音测量噪音,惹来身份辨识、秘密录音监控等侵犯私隐疑云,负责团队需要多番向公众解释,不会录音或记录公众位置,同时设立有专家及公众参与的监察委员会,以及委聘独立顾问定期检视运作,逐步释除疑虑。这些提高操作透明度、广邀外界监督的做法,值得特区政府参考。

赞一下
(2)
22.2%
赞一下
(7)
77.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