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香港政府将来出现更多“林郑们”?

时间:2019-06-22 09:5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经过近日连串政治风波,可能最令市民感到意外的,是号称“好打得”的特首林郑月娥,竟然在《逃犯条例》一事上,遭逢了其政治生涯当中最为严重的“滑铁卢”。在6月16日的反修例大游行中,示威人数有机会创下自回归以来新高。港府固面对管治危机,社会亦重新陷入撕裂,至今未有平息迹象。

早前“01观点”曾经撰文,提及自6月9日反《逃犯条例》游行以来,林郑多次错过可令事情降温的机会,但不幸因其公关手段过于拙劣,回应屡屡慢社会期待一拍,不但错失先机,而且其傲慢不近人情的嘴脸更是不停“提油救火”,催使市民的行动不断升级,终至不可收拾。

不过,港官的“离地”,应对危机慢人一拍,永远只懂得视乎社会反应挤牙膏式僵化回应,打一下动一下(甚或不动),而不擅长先舆情一步作政治性决策,防范危机于未然,也并非只是林郑一人的问题,近期几乎涉及《逃犯条例》修订一事的高官,大抵皆是如此。

在过去承平时代,公务员治港曾被视为是“萧规曹随”,可用以维持香港既有管治模式和体制的稳定象征,虽未必有大魄力推动政治改革,但最少可给予市民一种可维持既有生活方式的信心。不过,随着香港自2014年以降,政治争议日渐成为社会聚焦的核心,政府应对能力拙劣,凡事高举“现行机制”,只懂得遏制声音而懒于疏导人心的缺陷已渐露人前。现届政府上台之初,原本希望将社会重心引导回经济民生议题,扬长避短,待社会人心修复后,再循序渐进地推动具政治争议性的政策。

然而,近期《逃犯条例》风暴揭露了过去数年的平静只不过是假象,香港终究需要一名懂得处理政治争议的政治家,否则即使林郑下台,若将来上台的仍是“林郑月娥们”,恐怕是于事无补。事实上,林郑月娥作为典型的官僚政客,其政务主任(AO)出身的背景,已相当限制了其处事方式。以现时AO入职考试强调的能力来说,多着重于寻求共识,希望平衡各方利益。面对任何政策议题,他们首先需要设想的,是该议题所涉及不同持份者的可能意见,再寻求多赢方案。

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政府的“管治理性”仅局限于兼顾所有持份者的意见,包括商界、市民、专业界別。但放在实际的社会情景当中,各持份者的社经地位不同,抗逆能力亦有高低之分。很多时候,政府只要稍为向既得利益者退让一步,已经对社会弱势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一旦香港社会走进一个求变、求突破的年代,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令市民觉得政府施政“离地”(脱离社会),甚或在不断利益再平衡之后,已经让政策失去解决问题的初衷。

这类型的人才自然有其作用,特別是在维系政府日常运作方面;但如果在激烈变动的年代,让他们作为带领香港前进的舵手,就只能说是全体香港市民的不幸。面向将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公务员之外寻找更多的政治人才的培养途径。在过去,香港政界缺乏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一向备受关注,故现时某些政党也会在“正发言人”(由现任立法会议员担任)之外设置“副发言人”,发掘党内第二梯队人士担任,具政治专才培训的意味。梁振英在2012年候任期间亦拟增加政治助理数量,希望在执政团队中建立一个政治人才库,使其成为日后司局长、以至特首人选的摇篮。

赞一下
(90)
63.8%
赞一下
(51)
36.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