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发表社评称,2003年反对《基本法》23条立法游行的浩大场面,再次在香港出现。港府修订《逃犯条例》惹来强烈反弹,社会躁动不安,数以十万计市民上街反对修例,反映民情沸腾,这是特区政府必须面对的严峻政治现实,当局必须认真体待,妥善处理修例问题,以免政治危机加深。政府坚持继续推动修例,势将加剧对立,对撼下去,局势有可能急转直下,难以收拾。当局应该临崖勒马,暂缓修例,重新展开广泛谘询;倘若政府执意为之,则由立法会议员“良心投票”,若能按既定机制否决修例草案,可以避免社会动荡加剧。
反修例游行人潮汹涌 社运重新凝聚再壮大
修订《逃犯条例》争议白热化,支持和反对阵营都在倾力动员。有支持修例团体表示,收集了超过71万个有效签名支持修例,然而声势却完全被昨天的反修例游行盖过,毕竟联署签名只是举手之劳,酷热天气之下游行却要身体力行,政治成本高很多。网上签名与游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动员活动,苹果与橙不能直接比较,不能硬将两组数字拿来做对比,唯一肯定的是社会再度撕裂,不同市民支持和反对修例立场鲜明。
上周本报发表的随机抽样民调显示,社会沉默大多数,包括中间派、温和派和无党派市民均倾向反对修例,今次游行规模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民阵说有超过100万名市民游行,数字有否“水分”可以讨论;警方表示游行高峰时有24万人,是否低估人数,同样可以斟酌,惟观乎人潮情况,游行规模相信可以跟2003年的50万人游行相提并论,成为香港回归以来其中一次最大规模的游行。特区政府必须认清民情沸腾这一事实,不能自欺欺人,将反对修例的声音视为社会少数意见。倘若政府执意硬推修例,只会将大批无党无派温和市民推向对立面,黎民百姓离心离德,当局往后施政必然寸步难行。
2014年占领运动之后,香港社运和政治反对运动陷入低潮。立法会议员DQ(取消资格)风波也好,高铁一地两检争议也好,未尝出现过真正大规模的示威,普罗大众对街头政治感到倦怠,然而这次修例争议,却再度激起了一般市民上街的意欲,社运和政治反对运动得以重新凝聚壮大起来,过去数年的低潮期或平静期,似乎已告一段落。
无可否认,修例争议发展至今,搀杂了大量政治操作、扭曲和谣言,例如有人刻意散播流言,扬言由于港府修订《逃犯条例》,日本等多国考虑取消香港免签证、外资亚太区总部出现逃亡潮,藉以制造恐惧煽动群众;一些游行市民担心,修例后香港言论自由不再、不会再有上街机会,甚至拒绝让记者拍照,担心内地秋后算帐,这种忧虑强烈程度是否与事态成比例,似乎亦可以讨论。前律政司长梁爱诗认为修例被“妖魔化”,不过话说回来,一地两检同样有“妖魔化”问题,却不见得议题能够炒热,若非《逃犯条例》修订本身确有问题,触动了市民神经,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政治操作空间,让人有机可乘,令政府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困境。
港府撤回修例最明智 北京宜思考对港政策
港人对内地法治缺乏信心由来已久,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为港人提供司法保障,亦是为了释除港人对内地司法长臂伸延到香港的疑惧,当前的修例风波,实际是回到1980年代港人信心问题的原点。政府再三强调,《逃犯条例》不允许以政治、宗教等原因“交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港大法律学院教授陈弘毅指出,即使内地以干犯抢劫等普通罪行为由,要求港府引渡,政治犯不引渡等原则一样适用,若涉“巧立名目”,法庭会把关,他相信中央会非常克制,不会轻易提出引渡要求,以免有可能被法庭裁定政治逼害某人。问题是港人对内地司法制度没有信心,情况从未改变,港人需要的是机制保障,而非讲个“信”字,即使港府和专家尝试解释,似乎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今年初政府提出修例,无人想过最终会引发一场大型群众运动,政府低估民情,自陷困境。刻下民情鼎沸,政府坚持继续推动修例,将要面对不可知、不确定的发展,对撼下去,情况难以估计,临崖勒马撤回修例,即使有损管治威信,仍是明智选择,总好过将社会推向动荡不安的局面。倘若政府坚持不撤回,立法会议员应“良心投票”,不受政治立场綑绑和政治力量支配,为自己的抉择承担所有政治责任和后果。这次修例风波,再度突显部分人“逢中必反”取态强烈,即使借助外国势力施压也在所不惜,然而北京当局亦不能将大多数反对修例的市民,与这一小撮人綑绑一起看待,北京宜思考怎样的对港政策,才更加适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