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香港为何对大湾区“官热民淡”?

时间:2019-03-12 07:5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中国中央政府2月18日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深化大陆与港澳的合作,将九个广东省城市及港澳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至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档案照 中新社)

早点

港澳突搜

上月底,中国外交部驻香港公署率领20多名外国驻港外交官、商会代表和记者赴广东考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首个到大湾区交流的国际代表团。活动推出的时间很匆促,但依然吸引了不少外国驻港领事报名参加,有的领事透露他们甚至为此特地推掉了一些本已安排好的活动。

返港后,我在《联合早报》写了一篇报道。几天后,有商会的朋友约我见面。原来他们正想组团去大湾区考察,刚好看到报道,于是询问我实地考察的感受。

我和他分享了一些个人看法,例如当地无人机和无人汽车等行业的发展,打破了我一直以来的认知,前景似乎颇有潜力。商会朋友听得津津有味,也认同大湾区的确存在不少机遇。

《纲要》上月中旬推出至今,在香港社会持续引起热烈讨论。正在北京参加中国全国“两会”的一众香港政商界人物,近来的话题也离不开《纲要》,无论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很多人的提案都与大湾区有关。我的朋友只是香港商界“唱好”大湾区的其中一个例子。

但和政商界“前所未有”的热情相比,香港普通市民对大湾区发展虽然说不上冷淡,却也令人颇有“民冷”的感觉。早前,一项关于港青对大湾区认知的调查就显示,有近一半受访者未听过大湾区,到广东发展的意愿比较低。

我随机问了身边一些香港朋友,他们没有极力排斥大湾区,但也没有人能说出大湾区九个城市的名字,可见大家对粤港澳大湾区严重缺乏认识。

为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香港会出现“官热民冷”的现象?据学者分析,这是因为陆港政府宣传欠佳,只是泛泛大谈创科、金融,令港人对大湾区能否有惠民措施抱有疑问。而这个情况也恰好和近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面临的困境颇为相似。

过去10多年,中国国力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当局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却在国际上招致不少质疑。个中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也与中国政府对外宣传手法有关。中国媒体对“一带一路”讲大道理的形式主义,以及一味盲从唱好的手法,导致报道的数量增多,但也因为一哄而起,使得外国人对“一带一路”有所戒心。

此外,许多中国外宣工作者对“一带一路”了解不足,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流于表面、不求甚解,往往是凑热闹式的宣传,也不时引起反效果,无法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我在这次广东考察的行程中,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同样面临不少宣传问题。譬如,在短短三日两夜的考察里,除了坐车,大部分时间是逛企业、拍照、吃饭的表面活动。就我个人而言,无法深入和企业有交流,难免有走马看花之感,谈不上有了解到大湾区对香港基层的好处的认识。

又如,大湾区拥有数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这次考察了建立在广东东莞市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基地。我本来对这一冷门项目没有抱太大期望,岂料竟然有惊喜,在现场遇到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教授。他之前在香港的大学做研究,后来来到这里工作。

这位教授知道我们来自香港后,犹如他乡遇故人,分外开心。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可以请他介绍大湾区有何吸引海外科学家前来的因素。可惜行程太过匆忙,错过了这个机会。

正面对美国围堵的华为在这方面表现截然不同。近来,华为主动积极透过外国媒体大打“宣传攻势”,在上星期宣布起诉美国政府的记者会上,华为的律师阵容还包括了来自美国的律师事务所,显示该家企业已懂得“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不消说,大湾区规划是中国国家重大战略,牵涉到香港的未来发展。但对一般港人来说,大湾区如何令他们直接受惠才是更加实际的问题。在这方面,当局似乎有必要切合实际,宣传上多利用一些具体的成功个案,才能引起港人共鸣。

赞一下
(34)
82.9%
赞一下
(7)
17.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