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建设符港利益 港府参与须通盘策略

时间:2019-02-19 07: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明报社评

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勾画未来大湾区发展愿景,订下大量工作目标和方向,力争大湾区建设4年内初步成形、16年后进入成熟期,成为中国以至全球一个重要发展引擎。《纲要》标志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是首度全面参与国家发展规划,缺乏经验准备,初期未必习惯,然而只要本着一国两制原则,一边坚持香港独特性,一边善用两制之利,深化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应可令香港更上一层楼,符合本港长远利益。港府参与大湾区建设,需要一套通盘策略,不能太过被动。当局应考虑建立常设机制,负责内外协调工作,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

首度参与国家规划   港可善用两制之利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见于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的一带一路文件。中央提出要将大湾区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足以跟三藩市、东京等国际一流湾区分庭抗礼。经过数年酝酿,《纲要》千呼万唤终出台。50多页文件所提的虽然是发展大方向,然而细节内容远比想像多,很多目标和要求亦相当具体。《纲要》罗列了数以百计的工作目标,简单两三句说话,往往已是一项重要任务,单是香港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就有百多项,即使当中有部分已在进行,然而很多促进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的工作,仍然有待展开,需要三地政府紧密磋商。

粤港澳大湾区9市两特区,地理上近在咫尺,制度上却存在重大差异,为大湾区建设增加不少难度,然而正如内地以至新加坡一些专家指出,欧盟20多个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差异也不少,一样能够实现区域合作互利共赢。说到底,大湾区9市两特区同属一国,粤港澳三地各自拥有的一些优势,也是源于自身制度的独特性,问题是三地未能有效发挥协同效应,达至“一加一加一远远大于三”的效果。《纲要》勾画的大湾区愿景,很大程度就是透过拆墙松绑,突破创新政策,深化区域合作,强化协同效应,让三地各自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大湾区建设有多层意义。对中央而言,这是配合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全国推进经济结构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对大湾区而言,这是珠三角各大城市寻求升级转型的重要契机,无论香港还是广州等城市,若要更上一层楼,都要加快创科发展,突破现有瓶颈。香港以自由经济发展模式起家,与内地的国家主导规划模式,差别甚大,部分港人对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参与大湾区发展规划,也许未必习惯,甚至心存疑虑,担心“被规划”,然而看待大湾区建设,不应抱有太多意识形态包袱,只要不违一国两制原则、符合香港长远利益和发展需要,香港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大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各有分工,香港主要巩固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推动商贸、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朝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科技,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简言之,就是加强本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优势。《纲要》提出大湾区建设由“极点带动、轴带支撑”,透过基建联接,深化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合作”,引领大湾区发展,重点在于借助别人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做大做强。

《纲要》时间表紧迫   不容特区官员叹慢板

举例说,香港在科研方面虽有优势,惟创科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深圳,若要急起直追,与深圳加强合作是必然选择。至于本港的国际化优势、健全的知识产权和法律保障制度,则成为大湾区其他城市效法看齐的对象。《纲要》不少地方都提到与香港“联动”、“借监”香港经验。若说未来香港借助深圳之力促进创科发展,其他大湾区城市则是借助香港之力,完善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这一角度而言,大湾区将是国家典章制度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改革试验区。

《纲要》谈及发展目标,提到两个时间点,包括2022年大湾区框架建设基本形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顺畅流通扫除障碍,以及在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支柱的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国家发改委将密切跟进规划实施情况。《纲要》所订的时间表极具雄心也相当紧迫,明显不容港府叹慢板,港府是否已做好准备,踏上这趟区域合作快车,令人关注。

由方便港澳青年在内地求学就业、强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以至强化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控等,大湾区建设任务繁多,互有关连,涉及大量跨部门协作。港府需要制订一套通盘策略,对内好好协调各部门工作,对外则要跟大湾区其余9市一区频密谈判周旋;任由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一套清晰策略主张,容易流于被动,事事被人牵着走。港府有必要考虑设立机制,统筹大湾区合作事宜,紧贴各部门工作进度,避免有部门官员虚与委蛇敷衍塞责。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