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社评文章指,政府上调长者综援申请年龄,建制泛民议员齐声反对,有市民更提出司法覆核。今次争议涉及3个层次问题,包括长者政策合理性、决策过程正当性、实际执行周全性。香港人口老化,人均寿命延长,延后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问题是社会未经深入讨论,政府便暗渡陈仓,当局是否有周全措施协助年长人士就业,各界深感怀疑。政府今次处理手法明显有问题,不过事件背后亦折射了香港政治体制困局,政党没有机会执政,毋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民生施政蓝图,政客为了选票,不会考虑苦口良药,由三隧分流到退休年龄等问题,政府很难争取立法会支持,若想硬推唯有耍手段。
议员老羞成怒 争议恐难善罢
政府下月起提高长者综援申请年龄至65岁,香港劳福局长罗致光表示,政府愿意考虑采取措施,令60至64岁人士得到更适切帮助,例如综援豁免入息计算方法多年未修订,政府可以首先为60至64岁受惠者调高豁免金额;当局亦会检视综援申请程序,让身体欠佳难再打工的六旬基层市民,较易申领金额相当于长者综援的高额援助,政府不会强迫无能力的年长人士工作,然而罗致光表明,看不到有押后或搁置上调年龄的可能。
政府将上调长者综援年龄“楔”在《拨款草案》900多页文件中,有欠光明磊落,不过议员们亦不见得没有责任。立法会数十名议员要么没有细阅文件,要么未有认真探究,如今生米煮成熟饭,还被行政长官公开“将了一军”。部分议员不愿罪己,老羞成怒,自然想找政府算帐,何况今年稍后还有区议会选举,政党着了政府道儿,要“为民请命”讨回失分,事情未必轻易作罢。
在香港,近年长者就业人数愈来愈多,由2006年约6万增至2016年约13万,当中较多为白领,然而他们往往要面对年龄歧视问题。目前大部分行业退休年龄均为60岁,部分企业会于员工年届60后先行解雇,再以合约形式聘用,虽然雇员仍可工作,惟员工福利或薪酬却减少。3年前,平机会发表调查,六成在职人士反对强制退休年龄,77%希望60岁退休后能够重新获聘担任同级职位,另外亦有三成半希望能做兼职。可是调查亦发现,年逾五旬在职人士,超过七成表示遭到年龄歧视。政府的责任是营造合适就业环境,遏制年龄歧视剥削,让长者因应自身状况,自愿选择是否打工,至于积劳成疾需要退休的基层长者,政府应提供适当援助。政府表示,去年9月已推出中高龄就业计划,鼓励雇主聘用更多长者,政府应密切留意政策成效。
政党政客算盘多 苦口良药难咽下
上调长者综援年龄,本应是政府推动社会讨论长者就业问题的良机,可是政府没有这样做。罗致光表示,“长者”的定义迟早要改,外国经验说明,改变相关政策必起争议,一定有声音要求延续现有年龄资格,直至不能不改为止。有关说法反映,政府官员深信,任何影响选民福利的改革措施,即使有合理性,亦很难争取政党政客支持,要么采取放弃态度,要么只能耍手段硬推。
民选政治本来就有民粹倾向,香港政治制度缺陷令到有关问题更为严重,政党没有机会执政,毋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民生施政蓝图,亦毋须放眼长远,政策讨论最重要是避免得罪支持者,若能“成功争取”就是锦上添花。在这种思维下,一些会带来短期阵痛,惟长远对社会整体有利的措施,往往难以推行。由马料水近岸填海,到三隧分流以至改动长者综援政策,莫不如此。马料水填海,各党地方议员优先考虑的是地区利益而非以大我为先;三隧分流的本质,是透过加价遏制红隧和东隧流量,促使车主改用西隧,令三隧使用最佳化,然而一提到加价,政党为免得失选民,即时耍手拧头。长者综援问题本质亦大抵一样。
政党的作用,应当是以社会长远利益为先,反映沉默大多数意见,然而当前香港政治制度,却是鼓励政党政客打小算盘,苦口良药全都吃不下。土地大辩论的本质其实是另辟蹊径,希望透过专责小组引领公众辩论,反映主流民意,尝试绕过失效的政党政治。这场政治实验能否成功,仍需看政府之后的处理,然而如此大型复杂的公众辩论,一年充其量一个起两个止。罗致光提到,立法会有关长者综援年龄的讨论已有两年,问题是相关讨论既不深入又欠缺质素,试问又如何推动社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