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士元求50年不变 维持现状港人心愿

时间:2018-11-15 09: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明报社评

香港政坛元老钟士元逝世,享年101岁。钟士元活跃政坛数十载,在香港政治地位的周折中,代表了不少政商精英想法。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钟士元由最初抗拒回归到后来支持《中英联合声明》,由“孤臣孽子”到后来成为特区政府行政会议首任召集人,协助香港回归平稳过渡,历经不少转折,某程度亦反映了港人对回归的心路历程。1984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钟士元,谈论港人治港和信心问题,时至今日,人心回归和政治信任仍是香港问题症结,未因时势改变,当年社会上下对维持现状的诉求,至今仍然是港人心愿。

由抗拒到接受回归— —“孤臣孽子”助港过渡

钟士元半世纪前已是工业总会主席,早于1965年已是立法局非官守议员,后来更担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议员,是协助港英殖民地政府统治的香港人。回归后,钟士元获首任特首董建华委任为行政会议召集人,虽然他在1999年退出政坛,然而在政界仍有着相当广大的人脉。认识他的人,普遍都认为他友善有礼,乐于提携后辈,并非满怀心机计算之人。钟士元出任公职数十年,参与了房屋、医疗、教育、金融、贸易和工业等多个领域的重大决策,在成立贸发局、金管局、医管局和科技大学等事宜上都有重要角色,然而最多人记得和谈论的,仍然是他在1980年代香港问题上的角色和作用。

钟士元仕途最高峰的岁月,亦是香港前途问题最波涛汹涌的一段日子。钟士元对香港回归有挣扎,由最初游说英国政府大力抗拒,到后来接受回归,以至在特区政府成立初期出力相助,当中有过不少转折。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谈判之初,很多港人都对回归心存疑惧和抗拒,毕竟之前30多年内地政局动荡,文革十年浩劫更吓怕不少港人,担心改革开放路线未来再有反覆。不少政商精英靠拢港英当局,更主张英国继续长期统治香港,认为港人治港“难以实行”,最支持回归的反而是大学生等最有理想和国家民族情怀的一群。钟士元以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议员身份走访伦敦和北京,正是在这一独特历史时空下发生。

当年中英谈判,英方想搞“三脚櫈”,让香港在谈判桌上也有角色,谋求以“二对一”争取更多谈判筹码,就算无法在1997年后维持对香港的主权,至少亦可做到“主权换治权”,延续对港管治。最初钟士元所推销的,也是主权换治权的一套,然而中方态度坚决,拒绝“三脚櫈”,强调1997年后全面恢复对香港的主权,钟士元更被形容为“孤臣孽子”。1984年钟士元访京与邓小平会面,表达对香港前途忧虑,结果邓小平一开腔便定性钟士元等人仅是以“个人身份”来访,说明了中方态度。

信任鸿沟30年未消— —相向而行始有出路

钟士元身处这个历史重要转折点,注定两边不讨好,就连他本人也曾形容,“英国政府当我们是‘走狗’,中国政府当我们是‘汉奸’”。钟士元所代表的,很大程度是港英时代政商精英的想法,然而随着香港回归成为定局,“维持现状”成为香港社会上下共识,钟士元亦有尽力反映港人声音,希望香港独特制度和生活方式,回归后能够切实做到“50年不变”。钟士元的最终选择是顺应历史发展轨迹,以务实态度接受香港回归,同时将香港最根本的利益放在首位,希望香港能保持繁荣稳定,正是这一点,令到他得到香港社会普遍肯定。

1988年钟士元卸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议员后,本可淡出政坛,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服务香港,回归后也没有扯特区政府后腿。他还应董建华邀请,担任特区政府行政会议首任召集人,协助香港平稳过渡。行会召集人是重要职位,钟士元身为“孤臣孽子”,能够出任此一要职,也反映了中央愿意不记前嫌旧恶。有容乃大、以香港利益为先的大原则,今时今日仍然值得各方铭记谨遵。

当年钟士元与邓小平会面,对内地会否坚持“一国两制”、永守“50年不变”承诺表达了疑虑,最后双方不欢而散,背后反映的是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信任鸿沟。当年邓小平向钟士元表示,只要港人真正了解到中央政策,就会有信心,如果现在还有人谈信心问题,“对中国政府没有信任感,那末其他一切都谈不上”。转眼间,香港回归已有21年,可惜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信任和了解仍然严重不足,信任问题不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钟士元逝世后,部分人将焦点放在当年他对中央和一国两制的怀疑,正是一个写照。加强互信,需要以务实态度相向而行,两地信任鸿沟一日无法显着收窄,人心回归仍将是漫漫长路。

赞一下
(9)
69.2%
赞一下
(4)
30.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