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香港土地困局,团结香港基金公布“强化东大屿都会”计划研究报告,建议在香港岛和大屿山之间的水域填海造岛。图为未来人工岛构想图。(香港中通社)
团结香港基金建议在香港岛和大屿山之间的中部水域,建造一个面积相当于半个九龙的2200公顷人工岛,估计可容纳最多110万人口。
针对香港土地供应不足,房屋短缺问题严峻,团结香港基金昨天建议在香港岛和大屿山之间的中部水域,建造一个面积相当于半个九龙的2200公顷人工岛,估计可容纳最多110万人口。
该基金认为,港府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咨询文件提出的18项建议中,社会各界的讨论都集中在短期措施,只有大规模填海造地才是“唯一可以扭转乾坤的方案”。填海得来的大幅土地可用于安置旧区居民,方便重建旧区时搬迁居民及设施。
团结香港基金在该份土地研究报告提出“强化东大屿都会”计划,以港府在《香港2030+》提出的“东大屿都会”为基础,建议在香港岛和大屿山之间的中部水域大规模填海2200公顷,相当于半个九龙区,当中的28%至32%的土地将拨作住宅用途,可提供25万至40万个单位,估计可容纳70万至110万人口,解决香港居住问题。
基金会强调,工程专家的初步评估证实“强化东大屿都会”计划不论在财政、技术及环境方面都可行,也已考虑了各项因素,包括水深、航海交通及运作、土地限制及海底公用设施等。
生态保育方面,报告指出,“强化东大屿都会”与邻近岛屿之间设有200米至300米的缓冲距离,以保护生态和自然海岸线;而中华白海豚和江豚栖息地都与“强化东大屿都会”距离相当远,但仍建议粤港政府共同制定更全面的海洋保护计划。
基金主席董建华吁各界共同开辟土地
报告估算,第一阶段的实际填海工程需要四年,但研议程序需时更长,社会须尽快达成共识。若拖延这个全面而大规模的计划,香港将付出沉重代价,牺牲未来30年在其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力。
香港前行政长官兼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指出,香港土地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影响民生与年轻人成家的计划,呼吁各界展现爱港爱家的心,摒弃自身利益求同存异,共同开辟土地,让香港有足够发展空间创造新一代的辉煌。
他说,土地是万物之源,没有土地就没有计划,这将影响民生和发展。单靠东拼西凑是不能解决当前土地短缺问题,在维港外开辟足够的土地,是作为解决土地严峻问题的一大步。
民意明显支持填海造地
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透露,基金委托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在上月底至本月初进行民调,结果显示46.8%受访者赞成在维港以外填海,48.6%人赞成在大屿山东面发展人工岛,两个项目的净支持度都比3月进行的调查高,反映民意趋势是明显支持填海造地。
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强调,港府不是对填海没有概念,而且已经做了大量资料搜集,并有填海选址。
不过,并非政府内部有共识就可以实施,至少要让市民知道填海是唯一可以长远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减少日后的反对意见及拖慢情况。
香港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承认,单靠团结香港基金的上述建议,已经可以满足香港长远新增人口需要,但港府还有其他发展区,加起来或会供过于求,质疑填海造地是为了给普通市民居住,还是配合大湾区规划,预留土地供中国大陆专才来港居住。
陈剑青也质疑,基金会没有交代总成本估算,但参考港府过去的数字,估计要耗资数千亿元,这个款额足够推行对环境破坏较少的土地选项。
他认为,自从特首林郑月娥早前表示支持填海后,一些建制派的政党及组织就开始跟从,担心盲从长官意志作规划,将影响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