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锐民:当“最后一夜”归于平静

时间:2018-07-31 08:0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早点    港澳突搜

终于平静下来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音韵响了起来。工作人员又入场,要求一名少妇停止讲电话,该少妇可能正在指示丈夫如何进场,不愿放下电话,工作人员唯有命令她立即离场,少妇在众目睽睽下无奈地走出去。

没多久,工作人员又进来叫与少妇同行的小朋友也离场。这一家人估计是决定“罢看”了,因为,他们再也没回来,无须遵守大会堂的规矩。我也乐得清静,细心欣赏了两小时的高水平音乐会。

这件事令我想起今年4月香港娱乐界发生的一出闹剧。话说无线电视(TVB)新晋小生袁伟豪到电影院看《复仇者联盟3:无限之战》,遇上自称“行内人”的观众疑因吃薯片发出的声响太大,双方掀起口舌之争。

结果,一部英雄电影、一堆薯片、一句话、两个人,衍生出一则香港娱乐新闻头条。虽然网友纷纷力挺袁伟豪“维权”;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让人在电影院吃薯片,做法太苛刻,况且那包薯片就是在电影院内购买。

谁是谁非?总会有各方的支持者。其实,无论是进入音乐厅还是电影院,观众都是花了钱购票入场欣赏心仪作品的粉丝,其中有人喜欢边看边发声,但更多的人愿意遵守规矩。

香港也有另类观众喜欢“完全自由”,他们是街头卖艺者的忠实粉丝。这群同行刚在星期天晚上齐聚旺角西洋菜南街,度过了疯狂的“最后一夜”。这一夜之后,昨晨他们一觉醒来,这条街已被“杀掉”了。

“菜街”的气氛跟音乐厅或戏院完全不同,非常热闹。不少表演者边走边唱,粉丝也跟着歌舞。唱完后是打赏时间,有人一出手就给了100港元(17.4新元),而每首歌平均约可收到200至300港元打赏。

黄昏时段,卖艺者愈来愈多,几乎每隔10步便有一个“表演圈”,将整条“菜街”挤得水泄不通。警方设立高台监察,但警员通过麦克风维持秩序的声音,早已被表演者的扩音器声响完全盖过。

晚上10时,路政署员工抬起用以阻挠车辆进入的路牌,警员则慢步走入“菜街”,呼吁观众们走上人行道,并徐徐开放道路予车辆进入,这个行人专用区就正式写进史册了。

实施近18年的“菜街”行人专用区正式结束后,其中一名在区议会上动议“杀街”的区议员陈少棠,昨日在电台节目上,形容这一天是“重光纪念日”。

他认为,应把行人专用区和艺术表演区分,确保这条街的人行道畅顺,同时又可以发展文化表演。“好戏量”艺术总监杨秉基则批评当局一刀切“杀街”,令香港的公共空间减少,很难再开拓更多表演场地。

他承认,在“菜街”的街头文艺开张之初,艺人之间有默契,互相协调,但近五六年,各表演者却“斗大声”,成为支持“杀街”的罪证。至于“菜街”能否重头再来,他坦言不乐观,因港府缺乏相关政策。

的确,要“杀街”不难,难在如何令街头文艺死而复生。“杀街”赶绝了香港街头艺人的生计,他们有部分已迁至尖沙咀或铜锣湾继续卖艺,但很快又已收到这两个区的投诉了,他们未来前行之路将很难很难。

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有人喜欢购票进场静静地欣赏文艺作品,也有人宁愿在街头给予打赏与表演者热热闹闹同乐。如何满足不同人的需要,港府官员想想办法吧。

赞一下
(1)
50%
赞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