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届港府执政一周年 和解路仍艰

时间:2018-07-02 09: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星岛日报社论

现届政府就任一周年,施政重点放在经济民生而非政治分歧,虽然在教育、创新科技等方面做出了成绩,经济持续向好,但对解决港人“置业难”这首要问题却力不从心。在政治方面,纵使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力求与泛民“大和解”,但对方出于政治盘算,始终不领情,仍然处处与中央和特区政府对立,暗涌明浪未减,纾解矛盾的任务举步为艰。

林郑班子在社会经历了占领运动撕裂的气氛中上场,为免让政治争议进一步把社会推向两极化,把施政重点放在容易凝聚共识的民生经济建设,在候任期间,即以增拨资源改善教育打响第一炮,逾三十亿元的拨款,在立法会获得建制派和泛民主派的共同支持通过。

财多好办事,新班子承接历年累积的巨额财政盈余,任内第一年盈余再创新高,有意欲兼能力推行林郑月娥提出的理财新哲学,市民由读幼稚园到副学士以至大学,都直接或间接获得增加津贴,中小学教师亦有望全面学位化。

民生有改善?房策欠魄力

在劳工福利方面,取消强积金和遣散费及长期服务金对冲的安排,虽然尚未落实,但已见曙光,政府愿意增加过渡期补贴,资方亦不再坚持要政府永久承担,目前只差在政府补贴多少才获资方接受,要是最后达成协议,不仅改善打工仔福利,也标志劳资双方代表,能够摆脱近年的僵持局面。

在促进经济发展新动力方面,政府展现了较大的魄力,为创新科技开拓局面,改变了对科技创富的冷感,在引进研发资金、吸引人才方面,政府、学界、商界都下了大量工夫,在中央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以科技创新致富为重点的政策下,本港有机会结合内地城市把科研成果产业化。

不过,作为民生重中之重的房屋问题,楼价续创新高,公屋轮候时间继续拉长,政府显得有心无力,出招亦只能挖东墙补西墙,花了气力却未见效果。解决楼价上升问题主要靠政府展示魄力扫除障碍,大增土地供应,但政府却刚劲不足,采用了柔性策略,委任专责小组去和稀泥,希望透过“大辩论”来凝聚社会共识,反而令各方利益持份者的矛盾走上枱面,多花一年咨询时间,却无助实质解决问题,甚至令问题更难解决。

泛民怕失票?续伺机抗争

房屋问题看不到“大和解”的迹象,政治上的“大和解”更事倍功半。虽然行政和立法机关的关系有所改善,也多了沟通,但是泛民始终以选票为先,基本策略依然是靠狙击政府来争取市民支持,为怕失去基本盘,不得不维持与政府和北京对立抗争,尤其是一些实力稍逊的少壮派,更以“出位”行动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支持度,难对林郑月娥的善意领情。

涉及与内地关系的议题,泛民与政府的矛盾未能纾缓,尖锐程度未减。高铁西九龙总站一地两检的条例草案,经历激烈拉布,只因议事规则改变,才能及时通过,得以如期通车,也由于泛民动员不起社会大抗争。那只是受客观形势掣肘,实际上他们在议会内外仍然搞了很多动作,并且藉此发动对建制派的狙击,包括发起对立法会主席梁君彦提出不信任动议。

林郑月娥向泛民伸出橄榄枝,泛民的取态由以往对政府“不倾只砌”,调整至“又倾又砌”,保留沟通渠道,但是仍然“砌多过倾”。政府日后无论是立《国歌法》,还是大湾区合作,预计仍然要面对激烈对抗,“大和解”只是现届政府的良好愿望。

虽然政治对立的格局未变,幸好社会经历几场纷乱后,人心思稳,激进势力已失去壮大的条件。特区政府应掌握这个形势,加大力度解决民生问题,重建威望,才可达到强政励治。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