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中国转眼已经20年,作为庆祝活动的重点,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伉俪昨天抵港开始三天的访问。抵步时他在机场就致辞说明,此行的目的一是祝福、二是体现支持,三是为香港谋划未来,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至于港人议论的“大礼”,目前见到的是前天(28日)两地官员在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投资协议》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港府官员称,《CEPA投资协议》是CEPA的一个内容全新的子协议,是内地首次以“负面清单”方式对外签署的投资协议,其中设有“最惠待遇”条款,确保内地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提供较CEPA更优惠的待遇时,有关待遇也会自动延伸至香港。换言之,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有任何协议时,最好的政策香港总会有一份。
是为中央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给香港送的“礼”。不过,相较于五年前,中央政府在香港回归15周年之际推出的涉及金融、科技、教育、旅游领域的六项惠港政策,目前所见中央给香港的“礼”不能相比,只能算“中礼”。
当然,接下来几天都可能有“礼单”公布。不过,市场人士估计出现惊喜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目前难以提出让香港、大陆都满意的政策。
港人恐怕也很难期待中央再送什么“大礼”。说到底中央会送与能送给香港的“礼”,难免都有更进一步强化陆港合作、陆港融合有关,而这几年香港一些声音要的是“隔离”,一些民众认为陆港合作、中资入港带来的是更激烈的竞争、更高的楼价,而并未感受到其实惠,大陆表示愿与香港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未必能讨好他们。
从北京的角度来说,香港就是一个难讨好,领回家以后不认“家”,爱“耍脾气”,难以驯服的“小孩”。这态度从国务院港澳办前常务副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创会会长陈佐洱上周受访时表达得很清楚。
陈佐洱当时说,中央对香港就像关爱孩子一样,希望回家的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有时有点小脾气都能容忍,但要自立门户、六亲不认、独立建国,就不能接受。北京以父亲看待孩子的爱与威严看香港,这是传统的文化观念,将祖国视为“父母”,但香港年轻一辈恐怕不吃这一套,他们信仰的是公民的权利,北京的“父爱”与“父权”表达方式可能与他们的思想意识格格不入。
撇开“父爱”与“父权”不说,从现代政治关系上说,中央与香港现在面对的尴尬处境也不好解决。
平心而论,北京对香港的一些要求并非不合理。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中央要求香港就《基本法》中的国安法(第23条立法)立法,遭港人激烈抵制,彻底暴露了陆港间的不信任。从中央的角度来说,23条要求香港立法禁止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政府、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可以说理直气壮;但港人担忧23条在具体条文与执行中变相地限制香港原有的言论和新闻自由,也是一种自然反应。陆港双方在23条立法问题上的矛盾,以2003年七一时50万港人上街示威为大爆发,此后双方互信再也没有弥合,直到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再到后来的“港独”风潮冒起,陆港关系开始撕裂。
在港独暗流涌动的氛围中庆祝回归20中年,中央与香港双方都难有送礼或收礼的心情。此时此刻,北京政府的更大意志在于确保中央对港的“全面管治权”得到有效行使,确保“一国”在“两制”之上、在“两制”之先。
有香港评论者反击,北京是在修改“一国两制”的内容,背离了“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庄严承诺;但北京也能反问,若“一国”尚且不存,何来“两制”?港人难道没有在改变现状吗?
早几年,外界评论中国所面对的社会治理、外交等等问题,常以大国崛起的“阵痛”来形容。现在情况出现了一些改变:当这个大国出现“阵痛”的时候,它所采取的回击方式,也会让有关方面感觉到“痛”。
这次的香港回归庆典,也许是陆港双方感觉最复杂的一次回归。在这种时候,最珍贵与最有价值的就是互信,互信能够支撑彼此用更宽容、温柔的手法应对矛盾。可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里,陆港重建互信并不容易,渐行渐远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