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左派抗议者1967年5月16日“六七暴动”期间在南九龙裁判署外手挥《毛主席语录》高喊口号,与警察对峙。 (法新社∕南华早报∕LOOK)
昨天是香港“六七暴动”爆发50周年,但港府一如既往,不举办任何纪念活动。多名当年被判监的少年犯,至今仍坚持自己参与暴动的原因是“爱国”。学者则认为,他们要翻案或平反的机会十分微小。
“六七暴动”发生时,中国大陆正在展开文化大革命运动。1966年,澳门曾发生“12.3暴动事件”,澳葡殖民政府最终向澳门亲北京的左派势力屈服。香港左派受到这股极左风潮影响,因不满港英政府暴力镇压工人运动,发动群众暴力斗争。
所谓“六七暴动”,是指香港左派于1967年5月6日发动,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港英政府的行动。暴动在同年10月基本结束。在期间的八个月内,因港英防暴队强力镇压、大陆民兵在边界开枪以及左派在香港各地投放8074个真假土制“菠萝”(炸弹),造成共51人死亡、830多人受伤、2077人入狱,为香港二战后最激烈的暴力冲突。
香港媒体引述中共《党史纵横》1997年第八期提到,“六七暴动”期间,中共权力核心曾计划收回香港,并针对形势,由外办、外交部及中央调查部人员组成联合办公室,遇到重大问题,即时向总理周恩来的秘书钱家栋报告。
事件的转折点,是8月份北角一对小姐弟被包装成礼物的土制炸弹炸死;以及电台节目主持人林彬驾车上班途中被放火烧死,让港人由同情工人,转为厌恶左派暴行。
不过,港英处理“六七暴动”的主要负责人、时任副辅政司姬达(Jack Cater),后来接受访问时承认,警方用私刑对付被捕示威者,导致有人死亡,而涉事警察最终没被起诉,这也是港英留下的污点。
在在“六七暴动”50周年之际,一些港媒采访多名当年仍未成年的参与者。
其中一部分人坦言,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他不会参加,也劝告后人不要成为政治运动的棋子;也有人要求当局再为事件定性,抚平他们的创伤。
但文革史研究者余汝信认为,北京早在回归前已为“六七暴动”定性,“已故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李后,在其自传中狠批此为‘三次左祸’之一”。他说,在错误路线下,个人责任可原谅,但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正确,所以要翻案或平反的机会十分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