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港澳突搜
对香港来说,中国总理李克强上个月在全国“两会”(政协和人大年会)宣读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亮点”有两个,除了首次提及“港独”,还有首次把“粤港澳大湾区”写入报告。这意味着议论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中港两地的融合步伐在未来预计还会进一步加快。
一向紧跟中国政府路线的香港特首梁振英显然看到了中央政府的意图,时隔不到一个月,就在昨天率团一连三天到访广东大湾区六大城市,考察当地的城市发展,向中央展现自己领导的香港政府非常重视参与大湾区发展的工作。
但放眼香港社会,近来对“大湾区规划”的看法却是众说纷纭。建制派阵营当然是一片赞好,认为香港若能抓住此重大机遇,将可以改变香港发展速度落后于深圳等周边城市的状况。身兼行政会议成员的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更形容说,大湾区发展是香港“百年一遇的机遇”,可以为港人缔造更多机会。
相比之下,泛民主派对“大湾区规划”却持冷淡甚至是抗拒的态度。不少人指出,近年中港融合问题多多,以致香港本土意识抬头。如今中国政府又推出一个两地融合的规划,难免令人担心大陆会进一步侵蚀香港。
确实,香港九七回归中国后,有关中港合作或融合的规划可谓多不胜数。过去几年,中港融合更是不断加快和深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港人不满和抵触。
港人对中港融合的不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过去十多年,香港基层民众普遍没有感受到两地融合所带来的好处。在中港融合的政策下,香港富人阶层牟取暴利,有钱人财富的升幅令人瞠目结舌;同一期间,低下层的实际薪酬不涨反跌,反而成为了受害的一群,加剧了社会贫富悬殊问题。
二是中港融合逐渐侵蚀了“一国两制”界线,渐渐由以往的“河水不犯井水”演变为“河水快淹没井水”。自由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从2009年中国大陆实施自由行“一签多行”,大陆居民赴港更方便,大批水货客南下抢购奶粉,导致香港家庭买不到奶粉,市民生活深受影响,时因小事和大陆人发生冲突。
由中港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上述一系列问题,也正是全球各地在过去多年推行全球化所面临的困境。全球化固然有利资本和高技术劳工,他们可以在世界市场中自由游走获利,但非熟练工人却仍然受到国家边界旳限制,面对海外廉价劳动力的激烈竞争,成为弱势群体,使得社会呈现出“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
由于低下阶层的生活状况没有改善,近年世界各地也越来越多人高举“反全球化”旗帜,走上街头,上演各种保护主义的政治运动,如美国的“特朗普现象”。
在香港,同样冒出了本土主义思潮。从港珠澳大桥、高铁、新界东北发展,到近来的西九故宫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许多港人“凡融合必反”,与其说是泛民在背后策划,不如说是港人日益不满中港融合这种全球化的速度过快,担心“被吞并”的结果。
香港建制派声言,如果“大湾区”这个发展概念能够落实,将可以造就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为香港带来的经济效应可想而知。但现实情况却是,目前香港的反中港融合动力可能已经超越了支持融合的动力。这个概念在今天推出,恐怕只会遭遇到香港社会极大的阻挠。
当全球各地都在反思全球化的弊端、探讨在全球化下如何促使社会更加公平之际,北京当局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同时,或许也应该深思如何在尊重中港两地各自特色的基础上,有序而不是急速地加快中港融合的步伐。
须知道,大力打开大门只会引起反弹;倒不如慢慢开门,才不致于会有太大的反响。近年中国中央政府愈是急于推进中港融合,以消灭“港独”思潮,中港矛盾反而愈见加剧,而今的事态发展恰恰显示中央就是没有看透这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