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港政策转轨及未来五年政局

时间:2017-03-17 15: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北京两会,主管港澳工作的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在多个场合就香港事务讲话,包括参加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会和人大香港代表团组会,以及做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有评论指其为香港划了3条线:选举新特首标准线、“港独”红线,以及香港发展规划线。其实,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话:“香港不能再折腾了!”笔者认为,这句话集中体现中央治港政策转轨为聚焦经济民生的决心。

事实上,在当前特首选战,“先政治”还是“先经济民生”,还是争论不休。笔者在本栏很早就提出过“休养生息”,曾俊华起初也讲,后来因要泛民提名,放弃了。而有人则理解“休养生息”为不发展经济而对此批评。其实,稍有学养的人都明白,未来5年,在政改和23条立法,两大阵营都难以形成共识,愈纠缠社会愈撕裂;而搞经济民生,也不是不要政治手段,至少要处理拉布。只是,纠缠政治难题和经济民生议题也需要政治解决,是不能混淆。

顺带一提的是,在这次特首选战中存在的对中共官场文化把握严重缺失的问题。既然中央有实质任命权,当然会展现其意志。而一些特首候选人未如同曾钰成、黄毓民那样熟读中共党史,所以陷入迷茫。坊间传言,曾俊华曾任彭定康秘书等“身世问题”令中央有不信任感,而其在中央明显不支持下参选并愈战愈勇,也令北京愈要问“为谁而战”;他固然满脸的“委屈”,但是依然透出他对中共政权概念的茫然。而叶刘淑仪则始终未读懂中共的“大局意识”,北京则不明白她为何不对立法会主席“袋住先”。事实上,香港建制派是一个利益多元甚至对立的松散群体,没有中央“吹鸡”谁也不可能得超过601票。即使是林郑月娥,最后要顺利拿到工联会的票,恐怕在很多政策上也不能太倾斜工商界而忽视劳工。

张德江特别提到,去年香港的经济总量为2.3万亿港元,深圳为1.9万亿人民币,再过两年深圳极有可能超越香港,“你还不着急啊?还不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你还成天去玩政治?”,香港“再也经不起政治争拗的拖累”。张德江表明,政治不是不能讨论,但是不能泛政治化,不能把街头政治当做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他明确提出要将“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这次,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支持港澳“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在此,李总理也是将“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他还提出,要加快“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应该是认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不存在“被规划”的问题。

去年底,国家主席中领导人在秘鲁利马见梁振英也提出“综合施策”,“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也是将“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事实上,文革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后,北京将“一心一意谋发展”放在治国大政方针的首要位置,认为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只能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寻求解决;贫穷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富裕才有本钱缓解差异。

从去年张德江访港会见泛民人士、着手处理回乡证问题,说明北京已在调整政策;弃CY(梁振英)取林郑,应该也显示北京“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的治港政策的调整。至少说明,北京已经清楚,政治内耗加剧,阻碍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徘徊、增长低速,也影响了民生,反过来也激发不满,使到社会更加撕裂。而港独思潮的产生,也是离不开这个土壤。固然,港独领袖的理念是其深思熟虑的结果,但政治不成熟的青年人的思潮则很受自身生活和发展环境的影响。当回归20年,香港人的普遍生活水准没有明显改善,又如何令人增加对回归的认同感?

回归20年最大失误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2003年的大游行?应该说,此一役,是香港社会撕裂和政治化的开端。相信多数人会说,这是因为23条立法不得人心;也有人说,从深层次看,根源在经济,自1998年金融风暴、禽流感和SARS袭港,楼市重挫,大量家庭负资产。事实上,北京应该检讨的是,当时并不具备23条立法的政治实力基础,虽然田北俊等自由党人的“反水”带有偶然性质,但实际上泛民大于建制派的格局比现在强化很多。那时的建制派实际被称为“保皇党”。即使到了回归20年的当下,也仍然缺乏“水到渠成”的条件。2003年之后,北京治港依然主力放在政改议题,经济发展只是配合港府提出的自由行、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对于香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只流于提点的层面,致使曾荫权执政六七年无造“生地”也无人问之。至于只有时间表没有路线图的政改,产生占中不是偶然的。一波又一波政治议题的“滑铁卢”,似乎已令北京明白,“左”其实更表现在忽视累积群众基础,而放任了香港的经济落伍,才是回归20年来的最大失误。

于是,预测未来5年香港的政局,新特首的执行力应体现在经济民生,焦点则在土地房屋;至于政改和23条立法则是“靠边站”。也许新特首会有一个“圆桌”,让各路英雄争个够,除非有共识否则不会拿上议事日程。在缺乏政治议题的氛围下,也迫使泛民重新制订策略,否则会面临“阴乾之井”,失去发展的方向。

新特首难在“二次分配”

也许,民主党、工党很快找到位置,毕竟民生一直是其议政强项。在这方面,他们和工联会应该是同一阵线;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则是他们的对手。所谓建制派和反对派,或许要重新定义。林郑月娥若能出任新特首,施政难点也许不应是对付泛民,而是在“二次分配”,在各种持份者包括大地产商与“蜗居”者的尖锐对立中寻找平衡点。做不好,她英名尽丧不要紧,可怜香港又蹉跎5年。

作者刘澜昌 资深传媒人

赞一下
(2)
66.7%
赞一下
(1)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