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选战,大家主要关注“大热”人选。其实,一些“副车”也可能有其政治作用。“大热”人选固然有机会影响香港未来的施政,但“副车”全情投入选举过程,也有可能处理了北京当局对特首选举以至是香港政局的一些顾虑。
如今特首选战的战况,也许正正就是2015年政改方案原本所希望促成的局面:2至4人参选特首,参选人之间有竞争,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及理念,但同时不会出现北京难以接受的人选。如今4人同场争锋,虽未知鹿死谁手,但已达到一个政治效果——带出中间声音,摒除偏锋立场。
4人混战,可以理解为建制派分裂浮面、“西环”协调失败、本地商界力量跟红色资本角力等剧本。然而从选战目前的效果看来,4名参选人刚好组成了一道颇有代表性的政治光谱。叶刘淑仪较受建制派及保守立场的人士认同,林郑月娥则似乎迎合了较温和、中间偏建制立场的人士,曾俊华则予人较开明及走中间路线的印象,而胡国兴无形中便成了民主派支持者的替代选择。4人均没有挑战人大常委“8.31”的框架,但却给予香港人颇为不同的政治形象,使特首选战成为一场“仿真度”颇高的香港大选。
再想深一层,特首选战出现4名政治形象颇为不同的参选人,也把一些政治阵营挤出大众的视线范围。如果没有了胡国兴,民情便有可能觉得特首选战欠缺了支持民主发展的声音。当然,民主派等“非建制派”人士并未把胡国兴当作“自己人”,然而胡官的直率及敢言形象,相信已让不少民主派支持者有“投得落手”的感觉。而另一参选人曾俊华近期公关攻势凌厉,渐渐赢得市民欣赏,更传出有民主派选委可能会“转軚支持”的阵阵疑云。
曾俊华及胡国兴的出现,使民主派支持者于特首选战中有机会找到能够接受的人选,亦使民主派进退两难。如果民主派选委及其代表的阵营坚持不接受人大“8.31”框架,则意味了他们要另行推举特首参选人。而且,这名民主派参选人的公众形象、威望及政治能量,最好要高于曾俊华及胡国兴,否则的话,民主派支持者及广大市民可能会质疑民主派选委及阵营浪费选票,错过对付林郑月娥及叶刘淑仪的机会。
“副车”的政治功能
另一方面,林郑月娥及叶刘淑仪参选,亦杜绝了一些传统亲北京人士或激进亲北京组织参选特首的意欲。正如邓小平曾经讲过:让中间的人当政,大家心中都会舒服一些。相信北京亦未必希望由所谓“一左二窄”的人士出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及叶刘淑仪在建制阵营中,均予人有机会跟不同政治阵营沟通的印象。她们两人同时参选,自然会把“一左二窄”的声音挤出特首选战的光谱。
港人关心特首选战,主要是谁人当选,故此目光大多放在“大热”身上。可是对北京而言,特首选战最为重要的是要防止出现一些不能接受的人选,以至酿成中央不任命当选特首的宪制问题。这也许就是“副车”的政治功能。
作者陈智杰是恒生管理学院传播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