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稿:拆掉雕像翻转历史叙述(2)

时间:2020-07-05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赫奇斯说,科尔斯顿雕像在他死后约100年才立起来,当时的考量点是,科尔斯顿生前曾捐助布里斯托尔的学校和机构,当地统治者想借科尔斯顿雕像打造一个“好心慈善家范例”,以回应中低阶层日益增多的要求。

现在将雕像从原址移除并计划迁至博物馆,也是一种叙述历史的方式。赫奇斯认为,这么做等于认同过往奴隶贩卖对非洲后裔造成了伤害,“这是最具冲击力的叙述历史方式,更能在当代引起共鸣。”

历史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赫奇斯认为,既然是竖立雕像的人决定谁是英雄,那如果这些英雄被发现有缺陷,就应当重新考虑配不配当英雄,也就是换一个方式去叙述历史。

赫奇斯说:“如果承认叙述一段历史的方式存在偏见与不公,以及这个叙述方式持续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那我们必须思考那一段历史是如何叙述的?谁在叙述中被赞颂了?”

象征民主运动铜像纪念碑倒下 泰国逆潮流

东南亚国家中,泰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殖民统治的国家,美欧前阵子掀起的反殖民“倒像风潮”并没有在泰国掀起波澜。

但泰国早在过去一年就有铜像和纪念碑倒下,逆潮流的是,消失的都是纪念泰国民主运动的象征。

据路透社报道,泰国过去一年陆续有至少六处领导1932年革命的泰国人民党(Khana Ratsadon)的铜像和纪念碑被移走或更名。

1932年暹罗立宪革命,终结泰国长达700年的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铺路。那些消失的纪念碑原是为纪念那场革命的领导者而立起的,他们一度是官方赞誉的国家英雄和民主象征。

外界无从得知纪念碑被移走的原因,但据一名军官说,其中一个纪念碑被移走是为了美化景观,但没有说明工程完工后,纪念碑会不会回归原址。另据泰国《王室公报》发布的公告,首相巴育办公室下令两个以革命领导者命名的军营改名。

涉及泰国历史意识形态斗争

一些泰国历史学者认为,纪念碑消失的背后涉及一场关乎泰国历史的意识形态斗争。

一方是亲军人和皇室的保守派,他们重视传统文化,把对皇室和国王的忠诚视为信守最高道德标准的体现。另一方是走民粹主义路线的政党、社运人士和学者,他们在过去20年崛起并受到瞩目。近年来,保守阵营占了上风。

泰国艺术大学建筑历史学者差立说:“这是一场通过拆除历史标志展开的意识形态清洗。”

独立历史学者帖蒙迪(Thepmontri Limpaphayorm)不认为这是一场“删除历史运动”,比较可能是个别皇室拥护者的个人行为。他说:“历史涉及个人情感,这些情感会带来改变。”

荷兰“倒昆”没在印尼激起太大回响

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曾被荷兰殖民统治350多年。担任过殖民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昆恩(Jan Pieterszoon Coen)重建雅加达城,并改名为“巴达维亚”。

在荷兰,昆恩的名声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大航海时代雄才大略的英雄,也有人批评他是残杀无辜的刽子手,指他曾下令屠杀印尼班达群岛上万居民,并将一部分人送到海外充当奴工。

在昆恩的家乡荷兰霍伦(Hoorn)市中心广场,约500人上月19日聚集示威,要求当局拆除昆恩雕像。

这个“倒昆”行动没在印尼激起太大回响,原本竖立在雅加达的昆恩雕像早在1943年日本占领印尼时期就已被推倒。

接受《联合早报》采访的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访问研究员廖建裕说,印尼人对荷兰殖民统治的印象确实淡了,但关于荷兰殖民统治拖慢印尼发展的论述一直存在于教科书和历史书籍中,官方也以反殖民主义来鼓舞人们开创未来。

按廖建裕的观察,随着在印尼的荷兰人日趋减少,印尼土著已把对荷兰人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其他种族。

“荷兰人现在显得比较遥远了,因为中国崛起,现在一想到经济问题、安全问题,就想到中国、想到华人。”

新加坡历史遗迹印记仍清晰

东南亚弹丸小国新加坡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历史遗迹的印记仍十分清晰。竖立在新加坡河畔附近的莱佛士塑像是其中之一。

对于莱佛士塑像的存在价值,官方老早已经定调。

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曾表示,荷兰籍经济学家温斯敏(Albert Winsemius)对新加坡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是,建议政府保留竖立在皇后坊的莱佛士塑像。

温斯敏认为,塑像不单是莱佛士在1819年登陆的历史价值,也展现新加坡政府保留英国体制的决心,这能让国际投资者安心。

学者:美国反歧视示威不是美式文革

美国的反歧视示威引发暴力行为及历史人物塑像被毁事件,让部分旅美中国学者和华裔联想起中国文革的打砸抢和“破四旧”。

于是,有人得出一个结论:那是一场“美式文革”。

美国知名汉学家林培瑞(Perry Link)不认同这个看法。他指出,中美两国政治制度不同,不能一对一地比较,中国的文革是自上而下发动的政治运动,美国的反歧视运动是由下而上的运动,两者根源完全不同,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引述林培瑞说,美国的暴力事件主要是示威者趁机会去偷东西,但它不涉及政治因素,这与文革时使用的暴力不同。他说:“文革是为了表现,表现我最‘红’,毛泽东是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都是为了政治表现。”

同样的,虽然美国示威者拉倒雕像和中国文革期间的“破四旧”都是批评历史的行为,但两者没有可比性。

林培瑞分析称,美国的示威者把雕像拉下来,是因为他们对那些奴隶主深感不满,中国文革时期破坏文物和塑像等行为则是出于政治原因,他们是“听上面的,而不是从自己肚子里发出的一种愤怒”。

 
赞一下
(24)
66.7%
赞一下
(12)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