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稿:拆掉雕像翻转历史叙述

时间:2020-07-05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6月7日,英国布里斯托尔,17世纪商人科尔斯顿的雕像被示威者拉倒后丢入河中。雕像如今已被打捞上岸,当地政府计划将它摆放在博物馆里。(路透社)

国际特稿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英国二战时期首相丘吉尔,以及英国17世纪商人科尔斯顿肯定万万没想到,他们的雕像竟落得被人唾弃的下场;他们更不会想到,引爆点竟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美国。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用膝盖压颈致死,暴力执法引爆全美反种族歧视示威,抗议声浪在短短数周内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民众都声援,反种族歧视也扩大至反殖民统治示威,甚至中途升级变调,除了在美国引发打砸抢夺事件,还掀起多国拉倒纪念雕像的风潮。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空的功过,很多时候不是一道对错分明的选择题,但在愤怒的示威者眼中,被攻击的历史人物甚至连毁誉参半都谈不上,直接被打成罪人、坏人。

沈泽玮 

哥伦布曾被视为把欧洲文明带到美洲大陆的开拓者,但示威者认为他是屠杀美洲大陆原住民的“杀人犯”。

丘吉尔在二战中带领英国战胜纳粹德国,但示威者挖出他说过“印度人是一群凶残的人”等种族歧视言论,并指他极度信奉英国白人雅利安血统的优越性,于是英雄一夜成狗熊。

英国17世纪商人科尔斯顿(Edward Colston)生前曾向南部城市布里斯托尔(Bristol)的学校和医院捐款,当地人长期以来视他为慈善家,但他大量的财富是通过贩卖奴隶积累,示威者狠狠将这个奴隶贩子的铜像拉倒并丢进河里。

罗德(Cecil Rhodes)是19世纪英裔南非矿业大亨,他设立的罗德奖学金帮助大批外国学生到牛津进修,但示威者指罗德推动种族隔离政策和剥削钻石矿劳工,要求牛津大学拆除雕像。

在美国,示威者呼吁推倒内战时南方邦联军队指挥官罗伯特·李将军和杰斐逊·戴维斯等雕像,因为它们代表了种族压迫史。

首位总统华盛顿的雕像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倒下,理由是他当年也是蓄奴者。

拆或不拆的拷问

作为一个时代产物,雕像静静地伫立在当代繁忙城市中,往往少有人去探究它过去为何存在,当下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竖立历史人物塑像,是为了记住他们在某个特定时代的英雄事迹,并以此教化后人。雕像反映的是雕像人物所身处时代的社会阶层与价值观,以及决定竖立雕像的人试图打造什么样的历史观。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及各种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上演,历史必然也会不断地被重新解读、补充、质疑甚至改写。雕像作为一个历史片段的定格,其命运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拆或不拆历史遗迹,一直存在巨大争议。

支持方认为,拒绝错误的历史,才能让国家拥抱更美好的未来。对于受害方而言,雕像人物的善恶两面不能并存,只能是彻底的恶,所以必须拆除。

拆除雕像不等于删除历史,例如在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列宁铜像早已倒下,但没有人会遗忘那个时代的罪行;德国早已明文禁止纳粹标志的使用,也没有人会因此忘记那段不堪的黑暗历史。

反对阵营则认为,雕像人物的行为必须放置于其所处的时空背景去看待。商人通过奴隶贸易积攒财富,在21世纪的当下必遭天谴,但在17世纪可能被视为正常行为。

示威者拉倒雕像,顶多只是一种回应良知拷问的道德救赎,这种行为不仅破坏历史记录,也无法解决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再说,雕像的存在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人们可通过雕像去了解历史。雕像的命运更不能由示威者说了算,应通过集体投票决定。

雕像人物是否功大于过?

《经济学人》6月间刊出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判断一个雕像去留与否的规则是:雕像人物是否功大于过?

文章说,奴隶贩子科尔斯顿的雕像不应该保留;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在英国内战时期征服爱尔兰之后因实施暴行而被谴责,但他对英国的民主发展有贡献,所以雕像应保留。

文章认为,罗德雕像的去留比较难决定,因为罗德不是最糟糕的帝国主义者,他把很多黑人赶离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但也遗留大笔财富作为慈善用途。罗德雕像竖立在牛津大学的私人产地,所以应由牛津大学决定拆不拆,并建议将罗德雕像放入博物馆。

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在6月17日已投票赞成拆除罗德雕像。

原址保留、移至博物馆或破坏摧毁成了处理争议性雕像的三种基本方法。

如果原址保留的争议无法弥平,销毁雕像所创造出的“空白”历史须以新叙述去填补又可能引发新争议,那么将雕像移至博物馆就成了折中选项。

科尔斯顿的雕像已经打捞上岸,布里斯托尔市长里斯计划将雕像摆放在当地博物馆,配以文字说明奴隶在当代历史进程所扮演的角色。

雕像移入博物馆是社会演变过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赫奇斯(Paul Hedges)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很多人其实并不主张把雕像销毁丢弃,而是建议把雕像放置博物馆或公园,同时附上雕像的背景介绍。

“毫无疑问的,很多雕像未来将转移至博物馆或其他地方,这是社会演变的一个过程。”

赫奇斯说,在历史进程中经常会看到旧雕像让位给新雕像,“没有一个雕像是永远屹立不倒的”,以罗马皇帝和斯大林为例,没有人会希望他们的雕像再公开展示,《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后,英王乔治三世的铜像也被拆除。  赫奇斯也说,“历史往往难有中立或公正的叙述方式”,每一个雕像都在传达一个信息:谁是英雄?决定竖立雕像的人,决定了谁是我们的英雄。

以科尔斯顿为例,为他竖立雕像或移除雕像的行为,都在叙述布里斯托尔这座城市的历史。

赞一下
(24)
66.7%
赞一下
(12)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