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突变致新冠病毒亲和力增百倍 或致传染性提高(2)

时间:2020-03-20 16:5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研究团队还发现,在这10条RBD存在突变的序列中,有6条都发现了突变体V376F,它首先是在香港,之后又在5个从法国采集的毒株序列中被发现。研究者认为,鉴于RBD是高度保守的,在法国与香港的病毒基因序列中都发现V367F突变体,这点对认识病毒传播很重要。这也说明这些毒株可能源自一个新的亚谱系,并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过还需要更多流行病学数据来确认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

也有一些学者提到,该研究所采用的是计算机模拟数据,误差会相对较大。一位不愿具名的生物化学专家向财新记者表示,蛋白与蛋白或蛋白与小分子结合力通常要通过实验测定,模拟计算本身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误差。“其实完全可以在实验室中将突变株表达一下,再用仪器测量,这样会给研究结论提供可信的支撑”。

据他介绍,美国学者杰森·麦克莱伦(Jason S Mclellan)团队2月2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S蛋白与ACE2受体的亲和力是SARS病毒的10-20倍,就是实验室测量的结果。所采用的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开发的新型生物分析传感技术BIACORE,现已广泛用来研究蛋白质、多肽、小分子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张弓称,现在已有同行对他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细节修正意见,将很快予以改进,发布更新版的论文。对外他们则希望向公众传达新的知识,例如目前已经出现高传染性突变株的情况,可以为各国抗疫政策和监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该文中的提到的新冠病毒溯源以及RBD突变对疫苗研发的影响也引人注意。疫情发生以来,人们一直在追问新冠病毒的源头。研究者认为,由于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以及穿山甲冠状病毒RBD的高度同源性,这些野生动物特别是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非法售卖的动物,被认为是感染人类的“原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对这个假设提供了更多线索。

研究者同样是利用平衡解离常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新冠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云南菊头蝠身上所发现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其RBD与人类细胞ACE2受体的KD值太大,不太可能直接感染给人。倒是穿山甲冠状病毒的KD值仅是SARS病毒的5.8倍,这表明穿山甲冠状病毒可能会在密切接触时感染给人,尤其是当人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密切接触到富含病毒的载体,例如感染动物的体液。而这与在海鲜市场的情况一致。此外,近年来在中国多省份发现的非法走私的马来穿山甲身上,科学家们也发现了高度同源的穿山甲冠状病毒广泛存在,这表明野生穿山甲可能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冠状病毒携带者。

研究者还在讨论环节提到,S蛋白对于抗原识别也很重要。幸运的是,S蛋白的RBD仅仅发生了少许氨基酸突变,这也反映出这个结构域的保守性。从这点来看,靶向S蛋白RBD的疫苗可能仍然对新冠病毒有效。但S蛋白的突变体可能会改变病毒的抗原,并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率。未来,突变所引发的生物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赞一下
(4)
80%
赞一下
(1)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