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彭博社的窘境
身家数百亿美元的美国媒体大亨、前纽约市长迈克尔·彭博上星期天正式启动总统参选活动,一口气投下3000多万美元买竞选广告,开始在全美各大电视台播出。
彭博来势汹汹引来议论,这几天民主党内外和媒体对他的嘲讽和质疑铺天盖地:“他打算用钱收买民主党初选还是打算购买美国政府?”“别指望彭博社会客观报道彭博的选情!”
配合老板参选彭博社调整报道方针
为配合老板参选,他一手创立的彭博新闻社随后宣布调整报道方针,承诺在初选阶段不做涉及彭博本人和其他民主党参选人的调查报道,但将继续挖特朗普政府的黑料。同时,彭博社多名资深编辑将暂时离职,加入老板的竞选团队。
彭博社调整方针,并非完全不报道彭博竞选总统,而是会像报道其他参选人一样,报道民意调查结果、竞选策略和政策主张,只是不做调查报道。
由于彭博社社论通常反映其个人的观点,彭博社在他宣布参选后就不再发表署名社论,但会继续播发专栏作家和特邀作者所写的评论。
很明显的,彭博毫不在意把自家媒体用为竞选武器,并对报道对手采取一套不同的标准。
2016年他计划参选时曾毫不忌讳地表示:“我不希望我的记者,拿着我付给他们的工资写我的黑稿。我不希望他们是独立的。”
参议员桑德斯在推特上表示:“彭博这样的富豪绕过正常程序参选,花巨资买选票,这种事情让我感到恶心。”
《华尔街日报》周二发表社论,嘲讽彭博社不能坚持编辑独立性原则,负面报道特朗普,却轻轻放过自己的老板和其他民主党参选人。
彭博社前政治新闻主任吉莉说,让政治记者只做表面报道,等同把他们当做速写员而不是尽报人天职,而受众也会因内容不够深入而到别处看深度政治报道。
吉莉认为彭博应完全脱离彭博社,让它独立运作,否则会让这家新闻机构信誉受损。
吉莉在2016年因为对彭博社对老板有意参选的新闻处理方式不满而辞职。
《洛杉矶时报》商务专栏作家希尔基克则拿彭博和上世纪初黄色报业大亨赫斯特相提并论,指两人公然拿自家的媒体当竞选武器,只会损害媒体业的声誉。赫斯特曾参选民主党总统提名、纽约市市长和纽约州州长,但都不成功。他的事迹后来被改编成好莱坞经典电影《大国民》(Citizen Kane)。
前一阵子,台湾国民党初选不也出了个郭台铭。郭董花钱一点也不手软。有媒体如此形容:人们在家一开电视就见郭董广告,转台又是他,不看电视出个门搭公车,逛街走路、开车上班,放眼望去还是他在公车和街头花钱买的广告看板。
郭台铭铺天盖地用银弹打选战,但其霸气的富豪性格始终不接地气,无功而返。
彭博社一边倒的选战规则只限初选阶段,万一彭博和特朗普各自通过党内初选,那又当何论?
彭博社的答复是:“到时视情况而论。”
《华尔街日报》社论最后说:“如果彭博社不能保证客观公平地报道两党候选人,那最好完全不要报道选举。”
台湾:绿媒的乱象
孟子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是孟子对于《尚书》中“武王伐纣”的一句评论。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正义之师,又有敌军阵前倒戈,所谓仁人无敌于天下,应当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才对,那有打到血流漂杵的道理?孟子认为不合逻辑,是《尚书》写错了,所以有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评论,勉励弟子要有怀疑的精神。
随着时代变迁,这句话就变成了纸媒时代“尽信报不如无报”和电视新闻时代“尽信电视不如无电视”。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尽信网不如无网”当是值得牢记的座右铭。
台湾的媒体乱象反映了这种现实。
每到选举时期,台湾媒体就成了不同阵营支持者互相指控抹黑的乱源。
是非黑白、公理正义“第四权”荡然无存
在民进党二次执政后,除了传统媒体,网络上数以万计的自媒体和俗称的“1450”成为制造假信息假新闻的源头。各种影射、造谣和谎言满天飞,让人眼花缭乱,是非黑白、公理正义和“第四权”几乎荡然无存。
随着网络时代来临,传统媒体被边缘化,广告收益锐减,公家部门庞大的广告宣传经费,成为纸媒和电视台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媒体纷纷投靠绿营,成了民进党和蔡英文的御用工具。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前几天甚至断言,台湾九成媒体受民进党控制和沦为黑韩打手。
不久前,韩蔡同日到嘉义造势,两营场地只隔几条街,看电视画面,韩营的声势明显远超蔡营。但一家绿媒在平台直播中竟报大数打出挺英群众破百万的字幕,惹网友质疑才偷偷改为破万人。
这还是小事。
相较于蓝营,绿营媒体更是“春秋笔法”的高手,通过各种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甚至标点符号的应用,委婉微妙地发挥含沙射影、借刀杀人的功效。
由于韩国瑜早年有过一段自认酒色财气的荒唐日子,绿媒就炮制了韩国瑜有私生子的谎言、由于韩国瑜以庶民自居,它们就影射韩氏夫妇曾住拥豪宅却瞒税未报的谣言(其实是两夫妻早年借住的亲戚家)企图破坏其庶民形象。绿媒抛出这些谎言时,多会在标题上打上个质疑的问号以免被提告。但受众不小心很容易就上当。
春秋笔法的精髓在于,它永远不会自己做一个判断或者定论,而是筛选性地向受众展现信息,以旁敲侧击的手段达到杀人不见血,毁人于无形的功效。
新闻学有个例子:我恨某人,想写臭他,但他没干过什么坏事,我就写警察查嫖妓时遇见他,实际上警察查嫖妓收队时在路上遇到他正在吃路边摊,但读者不知细节,只透过我的文章知道他在警察查嫖妓时被警察遇上了,继而脑补出他嫖妓被抓的印象或结论。
网络上有个“唐僧与三陪小姐”的黑色笑话,把媒体春秋笔法的杀伤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惜限于篇幅,无法转述。
台湾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亚太区新闻和言论自由度最高的国家。
最近读国民党籍高雄市议员陈丽娜的一篇文章。她说:“当媒体风骨不再,报道失之偏颇,欠缺独立思考能力者,极易因偏颇资讯误判情势,巨量的抹黑讯息,分毫不容阅听受众有冷静分析空间,绿营掌控媒体手段之高,效力之强,令人咋舌。”
然而,“当是非对错完全被扭曲,有再多的言论自由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