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稿:历史性时刻“跟着电视上月球”(2)

时间:2019-07-28 09: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新闻

登月阴谋论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美国几乎每几年,都会出现几本惊世骇俗、批判青少年知识水平的著作。

早在1982年,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Megatrend)中就预言:“我们渴求信息,却被信息淹没。”  1987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者布鲁姆出版《闭塞的美国心灵》(The Closing of American Mind),深刻剖析美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危机。他激烈批评专业细分的高等教育无法培养出“完人”。归根究底是美国青年少读书,更少读经典,结果在学识和思想方面已经陷入一种极度贫乏的境地,其结果是对一切事情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见解。

布鲁姆建议倡导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主张大学要充分认识伟大经典著作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把大量的闲暇时间都花在看电视。

差不多同个时候,媒体学者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了《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批判新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在与娱乐业结合的过程中,加快了公共理性和文化精神的枯萎,削弱了年轻一代的思考力和判断力。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把应该用于阅读的时间,浪费在观看无聊的电视娱乐节目。

布鲁姆和波兹曼分别在1992年和2003年过世,无缘见识到网络媒体对年轻一代的智慧其实更具有杀伤力。

反之,半世纪前电视直播,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代表性时刻。通过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体验登月直播带来的情感共鸣,观众们得以建立相似的共同记忆与情感纽带,增强了美国社会的凝聚力。

这次直播,也孕育了一批美国科技界新生代。

有人指出,当代网络科技业两大才子盖茨和乔布斯都是1955年出世,登月那年他们都14岁。有理由相信,登月对他们影响很大。也在某种程度上鼓舞和改变了他们后来的志向。  

有别于西方国家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二战结束和诺曼底登陆战,登月成就可是50年才这么一次大事庆祝。

看得出,美国宇航局和媒体界对这次庆典不遗余力,努力重塑1969年经典时刻,帮助年轻一代认识历史。

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人口出生于1972年阿波罗17号完成了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之后。

虽然这一代美国人没有亲身经历,但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他们对这历史性事件有所听闻,或许想知道更多。

50周年庆电视媒体再放异彩

美国宇航局主要是透过展览会,让民众重温昔日辉煌,并在登月50周年这一天,透过线上串流播放当年的影像,让年轻一代有机会与半世纪前的5亿人一样,一同屏息凝神纪念那一个关键时刻,电视媒体更是再度大放异彩。

过去两个星期,多家有线电视台推出了不下10部它们制作的新片,以各种令人惊叹的呈现方式,有纪录片也有剧情纪录片,重现人类第一次登月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细节。印象深刻的有国家地理杂志纪录片《Apollo:Back to the Moon》和《The Armstrong Tapes》、史密森尼频道的《Apollo's Moon Shot》和《Denying the Moon Landings》、英国广播公司的剧情纪录片《8 Days:To the Moon and Back》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Appollo 11》等。

负责监制《Appollo 11》的CNN执行副总裁恩特丽思最近说了个感人的故事:

“在一场预映会上,我坐在一名看来只有20岁出头的小姑娘身边,我们打开话题,她说很享受这部片子。她尤其喜欢影片没有多余的旁述和讲解,这样她就可以专心看戏,没有旁人告诉她该怎么思考和事情的重要意义。她就坐在那里,如身历其境地观看50年前的历史时刻。”

恩特丽思问她,少了多余的讲解会不会妨碍她了解“剧情”,小姑娘说:“不会,我若想知道更多详情,我大可上谷歌搜寻。”

看来,有关方面要通过电视片帮助年轻一代温故历史的目的是达到了。她先看戏了解登月任务的来龙去脉,若想了解更多才上网搜寻,而不是本末倒置,通过网络接收碎片式的信息。

至于那些仍迷信网上谣言,认为登月是场骗局的网民,就让他们继续蠢下去吧。

赞一下
(5)
83.3%
赞一下
(1)
1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