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疫情下的大数据实验
本刊记者/胥大伟
发于2020.4.27总第945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18日,武汉市城区疫情风险等级整体降为低风险,湖北全省实现中、高风险市县“清零”。中国进入疫情防控的下半场,重点开始转向。
“后疫情时代”,中国的下一步是全面推进复工达产,稳住经济基本盘。然而这需要一个安全前提——精准识别个人的感染风险。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健康码已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方式。
健康码是此次疫情中产生的“速生品”。通过大数据比对,健康码可以将个人的健康状况显示为不同的颜色,绿码行、黄码管、红码禁。
健康码的大范围应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互认难题。此外,疫情之后健康码何去何从,也有待观察。
倒逼数据整合
春节后,杭州这座人口过千万的经济强市,面临着550 万人的“返杭潮”。一边是防疫的压力,另一边是尽快“激活”因疫情陷入停摆的城市。“防疫”和“复工”犹如天平的两端,杭州领导层决定,“先让城市里健康的人动起来”。
2月7日,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防疫例会上提出,要推出市民健康码。原先由市经信委、卫健委、大数据局、发改委等部门组成的企业复工平台专班 9 人小组,紧急“扩军”为100多人的健康码工作专班。
4天后,杭州健康码上线。上线当天,申领量就达到134万。大数据精准识别出个人的健康状况后进行赋码,红色代表高风险,要实施14天隔离;黄色代表中风险,要实施7天隔离;绿色代表一切正常。持绿码者可以自由通行,持黄码或红码者禁止出行。
然而上线两天,突然“变色”的情况在杭州频频出现。有人抱怨自己一直在家里,突然变红;有人在黄码打卡期间,突然变红,接下来在红黄之间反复跳跃。
不少其他城市也出现了与杭州健康码类似的情况。在微博超话上,“健康码变色”一度被顶上热门。
2月15日上午9时,“杭州健康码”网络复核通道正式开通。八小时内,收到了29000人的复核申请。
杭州市委副书记张仲灿表示,健康码评判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空间,第二个维度是时间,第三个维度是人际关系。
如果身处或去过疫情关注地区,属于确诊、疑似人群,或者涉疫关注人群体温异常,都会被赋红码;黄码的标准则降低为自述有敏感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或有因敏感症状就医记录者;无以上情况者则被赋绿码。在三色转化上,杭州要求,红码隔离连续健康打卡7天后转黄,14天后转绿。
“当你打开健康码的那一瞬间,后台的大数据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计算和比对。”杭州市健康码工作专班数据质量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根据赋码原则,已被管控隔离的,赋红码。当申报健康码时,后台会自动将申报人的身份信息和“涉疫情重点人员库”中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比中则判定为赋红码。后台会自动比对申报人的支付宝定位数据和运营商定位数据,做出评判。
因此,健康码运行的关键在于数据比对,其支撑则是数据库的整合。后台可比对的数据越丰富,打通的数据库越多,系统的评判就越精准。
在浙江,数据库的整合此前就已打下基础。《中国新闻周刊》获得的一份《浙江省健康码管理规范》显示,浙江根据防疫需要,在短期内接入了重点人群信息、密切接触者信息等数据库,形成健康码共享库,搭建在此次专门设立的浙江省健康码系统平台上。同时,以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为基础,由行政管理部门授权使用。
浙江省健康码系统平台经授权,也可接入人口综合库、法人综合库、电子证照库、信用信息库、地理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
此次健康码的数据库共享架构,由浙江省大数据管理局统一归口,各地健康码统一归集到浙江省公共数据基础平台,再开放端口给全省各业务部门。
从全国来看,最先落地应用健康码的城市,例如深圳、杭州和上海,都是内部数据库整合的“领跑者”。而大数据管理机构的使命,正是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
“只有共享出去的数据,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资源处处长齐同军说,比如社保的数据放在社保局,它只起到了“管理”作用,如果共享给其他市局,老百姓就可以少跑很多次。
在这次疫情中,杭州市以健康码为突破口,全市行政系统内的政务数据得到了更有效的整合利用。多位受访专家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次健康码的推出,相当于倒逼各地政府加快数据整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