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连EX机器人科技馆,让人感受到一种过去与未来并置的时空错觉。馆内的一侧,全息投影技术与灯光的融合,加上充满未来感的人形机器人,让人犹如置身科幻电影场景。另一侧摆放多个以仿生机器人打造的名人蜡像,则仿佛让人回到过去。
科技馆内的机器人,出自于智能仿生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EX机器人”。公司联合创始人李博阳向《联合早报》介绍,仿生人形机器人是目前行业内最复杂的产品,这类机器人从脸部到四肢全身有多达140个自由度,比一般机械臂机器人显得更自然。
李博阳说:“脸部表情是仿生机器人最复杂的部分。我们的机器人除了可以通过语音,还能通过面部表情表达情绪,感知到用户的情绪,更像一个人。”
EX机器人旗下的机器人,每台要价高达1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18万7000新元),已投入运作的应用场景包括公共服务的智能前台、智能教育、老人陪护和无人零售等。
根据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报告指出,中国机器人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成立于2013年的EX机器人运营和研发总部,都设于辽宁省大连市。对于公司在中国机器人产业集群城市以外扎根,李博阳不认为这处于劣势。他说:“辽宁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在机械自动化和软件开发有非常多优秀的人才。”
像EX机器人这类新兴产业,是东北产业结构转型的尝试之一。由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组成的东北三省长期以来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传统发展模式和单一产业结构使当地经济陷入困境。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受访时指出,东北产业结构转型缓慢,导致该地区过去40多年来多次错失中国消费热点。
他举例:“从纺织服装业,到家用电器工业,以及之后电子时代的电子信息类产品和互联网科技企业,这些热点消费产品中几乎完全看不到东北企业的踪影。”
为扭转东北发展困境,中国官方在2003年首次提出东北振兴政策,试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推动东北经济发展。不过,由于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至今仍落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振兴战略的有效性备受外界质疑。
官方数据显示,东北三省2022年本地生产总值(GDP)总量达57946.34万亿,仅占广东省的45%。东北的人均GDP为5万9556元,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的8万5698元。
在东北振兴实施20周年之际,官方仍在积极推进这项战略。中国官方今年9月初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一场座谈会上强调,当前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并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9月中旬邀请了19家国内外媒体到辽宁省采访,了解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采访团除了参访上述提到的EX机器人科技馆,还包括当地涉足新能源的企业。
位于大连自贸片区内的洺源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洺源科技总经理嵇官成向记者们介绍,氢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公司自家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和氢气发动机,目前已在交通运输和工业发电等不同场景发挥作用。
他说:“我们已经给客户交付了100多台发动机,累计运行数百万公里。这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数字,因为这个技术和产业还属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东北地区因长期经济乏力,人口缺乏吸引力,正陷入人口外流和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不过,有迹象显示,这样的局势目前已稍有改善。
成立于2016年的洺源科技目前有80多名员工,负责研发工作的员工占公司约80%。嵇官成说,除了地方政府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持外,大连的一些学术机构和科研院所也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发。“从产品开发的角度,大连的研发基础和人力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新型储能技术钒电池龙头企业大连融科储能集团(简称大连融科)总经理王晓丽也指出,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合作,在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成立于2008年的大连融科是一家生产钒制品以及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的企业。该公司目前在钒液流电池产业板块下的员工有约600人,而随着公司在今年4月完成超过10亿元的融资,新资金将用于公司的产能扩建及研发投入。
王晓丽说,公司正筹备设立一个更大型的研发中心,估计届时聘用的技术人员将增加一倍。她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培训都符合我们的要求。对于社会上的其他工程师,我们也会给予内部培训,在技能匹配不会有太多问题。”
李凯认为,无论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与新能源相关的绿色产业,东北已抓住了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机遇。但他不讳言,放眼整个中国,东北在个别产业的规模还是非常有限,而且在技术上也不处于领先地位,更多是跟随者。
他研判,东北虽还没有到达辉煌,但对当地的发展无疑是进入一个新阶段。他说:“只要继续努力前进,就能看到希望,跟得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不用说是做到最好,至少不落后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