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1”难行世界工厂地位难撼(2)

时间:2021-06-13 07:2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成熟制造业供应链难以快速易地复制

与此同时,越南的自身发展也有许多局限性。英国《金融时报》在去年12月的报道中指出,越南的劳动力市场并不像中国那样有深度。尽管工业园区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基础设施建设却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一个成熟的“世界工厂”需有充足的熟练工人、稳定的政治局势、上下游零配件供应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对物流运输、港口等高效的管理,从这些标准来看,越南还有不小差距。

一条成熟的制造业供应链难以快速易地复制,因此受访学者和业界人士认为,“+1”战略虽然对中国造成冲击,却未对其世界头号工厂地位构成威胁。

王德兴说,制造业供应链是整体的“生态问题”,中国各个商家有自己的运作模式,但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沟通顺畅,是其他国家很难替代的。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供应链仍是最大最强的。

李明江认为,中国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而且这种产业集群还具有地域特征。他举例说,在江浙沪地区或像东莞,一个产业所需要的服务都可以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包括产品包装设计、创新、咨询服务等,这在别的国家不容易实现。

余虹则说,去年疫情如此严重,中国对外贸易仍有1.9%增长,显示中国作为世界头号工厂的一个核心要素——韧性。可以说,经过去年一役,中国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中低端制造业出走加剧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外部优势虽坚挺,中国还是承受了“+1”战略造成的“内伤”,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李明江说,“+1”战略促使一些中低端制造业从中国迁移出去,这使一些中西部,尤其是县市级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他分析说,一些中西部地区本身经济比较落后,之前还有一些发展工业化的机会,现在这些机会被“+1”代替,它们的路会越走越窄。

他说,中西部建了许多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等,但有利于他们招商引资的积极因素其实非常少,现在加上产业链转移,对当地工业化发展是雪上加霜,这会进一步加剧中西部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不过,在余虹看来,“+1”战略或许会对中国产生正面效应:可能倒逼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型为内需驱动型。

余虹认为,中国也在通过签订自贸协定来巩固其枢纽核心地位,比如已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它会加深区域内以中国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这有助于中国向研发、设计等高端产业升级。

中美互杠 企业外迁求存

劳动力、原材料,以及土地等成本上升是企业考虑迁移出中国的首要因素,但眼下中美之间的对抗形势,也让跨国企业面临多重压力,夹在两个超级大国间的这些企业为求生存,就必须想尽办法规避风险。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林大伟向《联合早报》指出,中美角力带来的压力不仅是贸易战的关税,还包括诸如法律约束等隐形压力。

林大伟解释称,这一轮的“+1”战略是在特朗普时代贸易战下产生的,也就是建立在美国想要“脱钩”的概念上,这和当时日本因中国反日情绪而提出的“+1”完全不同。

林大伟说,在“脱钩”概念下,中美在地缘政治、科技竞争多个方面都存在冲突,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跨国企业在中国布局必须更加谨慎。

“如果是制造敏感零件的厂商,像台湾芯片制造商,还可能涉及到法律冲突”,林大伟说,台湾高科技很多是从美国过来的,美国当时和盟友分享这些技术是附带条件的,相关制造商自然也会受到法律约束。

余虹则认为,地缘政治也是眼下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核心行业。

他指出,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认为,供应链不能依赖于一个在价值观上与他们完全不符的中国身上。他以美国总统拜登上月在视察福特汽车厂时指明“不会让中国赢得比赛”的讲话为例,表明西方国家会加大力度促使企业降低对中国的依存度。

换句话说,受制于中美两国甚至是东西方文明对立形势下所须承受的巨大风险和压力,尽管“+1”战略的实践并不容易也不完美,却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供企业选择。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大概也是目前跨国企业很无奈却又必须要掌握的生存法则。

赞一下
(27)
79.4%
赞一下
(7)
20.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