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中国独角兽能走多远(2)

时间:2020-08-23 07: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科技与商业创新孰轻孰重?

“我们走的这条路要花更长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司长久、健康地活下去。”

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智能硬件企业的发展之路。这家创办于2011年的轻量级工业机器人公司,从硬件到软件都坚持自主研发。每款新产品在上市前,都要经历半年至一年的研发和测试周期。而中国共享脚踏车潮从兴起到衰败,也不过用了三年时间。

石金博坦言,公司并非没有更快捷的选择,但作为一家主打技术的企业,确保产品质量是长久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可以把一台山寨手机改造成功能机,但如果从研发安卓和苹果系统做起,最后的成品质感和未来发展的空间,会完全不一样。”

选择稳扎稳打的李群,创办七年后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跻身准独角兽行列。今年冠病疫情以来,多家企业的用工荒带动公司机器人销量翻了三倍,海外订单也快速增长。石金博说,公司明年打算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发挥多年来在中国制造业积累起来的经验。

独角兽发展模式
中美各有利弊

对比中美独角兽不难发现,美国有更多像李群这样注重原生技术创新的智能硬件企业,团队成员大多具备深厚技术功底,也注重技术研发,如估值高达63亿美元的虚拟实境(VR)公司Magic Leap核心团队就包括谷歌街景车负责人等行业领军人物。

朱飞达指出,中国独角兽在原生技术初创方面并不具备特别优势,但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很有一套。许多新科技并不是源于中国,但却在中国快速普及。这得益于庞大人口基数支撑,也促使更多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下功夫。

“中美两国的发展模式各有利弊,美国企业很少照搬他人产品,只要研发成功,就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这也让企业转型变得更难。反观中国企业,可以灵活在不同行业间跳转,但如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就会面临发展瓶颈。近来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施压,就让更多企业意识到这一点。”

李迪则说,高灯科技虽然以技术为牵引,但并不追求创造全新技术,而是通过组合现有技术,推动传统场景的数码升级。他举例说,公司在2018年与深圳市税务局和腾讯共同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时,既要应用区块链技术,也要打通服务链,实现从税务管理到商家和用户的一条龙流程。

“当我们用技术赋能一个行业时,技术变革实际上也在改变行业商业模式。”

不能以单一标准评估硬科技企业

毛大庆认为,在独角兽诞生的新经济领域,发现新消费规律就能改变传统模式,同样很有价值。他以贝壳和滴滴出行为例指出,这两家公司所在的房地产和出行领域都是传统行业,但它们通过模式创新颠覆运作规则,基于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全新服务,形成难以效仿的核心优势。

既是创业者也是投资人,毛大庆反对投资者以单一的独角兽标准去评估硬科技企业,并因此强加给企业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压力。他说:“中国在硬科技领域的落后局面不能赖到业者身上,而是需要更适合这类创新生态的投资机制。”

独角兽不是唯一出路

随着中国创投市场日渐成熟,越来越多初创企业有意识地选择不把成为独角兽视为终极目标,而是追求更健康持久的发展。

31岁的常春在2015年创办了“跑哪儿”平台,为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提供报名、推广和管理参赛者数据等配套服务。去年平台为700多场体育赛事提供服务,但冠病疫情暴发以来,公司承接的赛事不到10场。

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促使公司加速业务转型步伐。常春介绍,他们一方面开拓小型赛事业务,承接百人以下的社区比赛和公司团建活动;一方面也和一家位于泰国的体育消费公司进行整合,打算在海南三亚和江苏常熟打造运动健康度假区,并在安徽设立运动健康城市度假中心,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休闲健身一条龙服务。

创业五年来,常春目睹许多公司快速成长又消亡,创始人和核心团队因不堪重负而解散。疫情更让他意识到从创业到守业的不易,越发深入地思考公司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他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的团队是因为爱好体育聚到一起,希望能通过体育事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一味追逐估值增长,反而会让我们失去这份初心。比起能否成为独角兽,我们更关心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健康,还能走多远。”

业者担心资本束缚创业理念

位于广东的全童科教公司,则正为是否接纳资本感到纠结。这家机器人科教企业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开发完成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全学段机器人教育课程,拥有相应课件、教案和相应配套教材,但商业化进展相对缓慢。

全童科教总裁林文介绍,她和公司另两名创办人都希望在机器人教育领域闯出一番天地。曾在国内外教育集团担任高管的林文今年加入全童科教后,致力于推动这家前期专注于研发的初创企业加快商业化步伐。公司近来刚承接了两个政府项目,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课程培训和搭建创客实验室。

全童科教目前的资金还来自创始人出资,虽有一些大集团与公司接触,但林文担心公司会因此受资本束缚。她说:“教育是一个慢热、长久的发展过程,如果投资人要求我们在三五年里快速增值和上市,必然会限制公司发展方向。我们更希望成为一家让员工幸福、受社会尊敬的企业。”

林文也坦言,资本加持无疑对推动公司发展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创始人们也为此进行过多番讨论。“最理想的情况是有志同道合的投资人理解并支持我们的事业,不过多干涉办学和管理方针。但在什么都追求快回报的时代,这样的投资人只怕是可遇不可求。”


赞一下
(21)
75%
赞一下
(7)
2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